三年前我送8旬亚新地学社地图册进辛亥革命博物馆(3)
辛亥革命网 2016-04-05 11:1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武昌亚新地学社社名取自“亚洲”和“新化”之首字命名,其中“新”字表示创办人邹永煊是湖南新化人氏。初创时,实为家庭作坊,仅有一百平米的厂房和两部手摇四开的石印机,后事业逐渐发展,才添置了机动印刷机器。至于其创办人家族的故事,2009年湖南新化籍的刘后昌先生在《古今中外罕见的地图世家》讲叙得非常详细。在我国近代地图史上,可以称为地图世家的,大概只有湖南新化邹氏家族。从清朝乾隆末年起到20世纪70年代,邹氏家族祖孙七代相承,持续180余年,致力舆地学研究,创办武昌亚新地学社,著书近200种,印刷出版地图300余种,其传承时间之长、成就贡献之大,为古今中外所罕见。抗战爆发,亚新地学社于1938由武昌迁至新化县城,改称亚新地学社新化办事处,在县城西门外建厂房约8000平方米,添置设备,继续编印地图。还得到国民党当局的特许,承制五万分之一的《中国航空图》《日本航空图》等军事详图。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武昌复业。我要补充的是,邹氏家族选择在武昌横街独资创办经营亚新地学社绝非偶然,应源于湖南新化和武汉渊源流长的三百余年历史。走进汉口集家嘴附近正在“消失”的宝庆街,还能遇见生活在这一带的老人,他们的老家在湖南,其中以新化人居多。早在嘉庆初年,湖南宝庆府下辖新化、邵阳和武冈三县,当地盛产煤炭、杉木、土纸和笋子。武汉“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发达,是理想的商品流通的大市场。于是一些宝庆人驾“一次性木船”,运送本地特产,沿资水顺流而下进入洞庭湖,再溯长江抵达武汉。而从武汉返回宝庆乃系逆水,行舟实为吃力,这些来武汉的运输船是只能使用一次的新化毛板船,每年的销货金额以百万两白银计。一趟下来,船员水手,大多留在了汉口,干起“挑码头”的营生,“成绩”好的还开起了板厂行。他们团结起来结成 “宝庆帮”,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沿岸,龟山对面,找到一个避风港,硬是打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所谓“打码头”,是武汉码头文化的一部分,尽管是封建糟粕,但从中可见在武汉谋生的不易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表现出湘楚人性格中坚毅强悍的一面。新化毛板船用当地杉木板制造,只刮灰不上油,拆下来的船板可以直接盖房。久而久之,赚了银子的和出苦力的宝庆人,就在这里,或建瓦屋起层楼,或搭棚子盖偏厦,建立以湖南宝庆府人为主的居住地,形成了现在的宝庆街。抗战爆发,宝庆码头居民达5万人,其中新化人最多。当时新化县城只有3万人,武汉宝庆码头不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超过湖南新化县城,所以人称武汉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 邹氏家族选择在武昌创办经营亚新地学社与武汉的“新化第一县城”息息相关。
这些湖南人的后代操着一口纯正的汉腔,和武汉市已经融为一体了。但在自己家里,湖南话穿越百年时空,像流淌的血脉一样得以传袭。他们有着倔强淳朴的性格,待人真诚豪爽,同时也有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生活爱好,爱吃辣椒、腊肉和豆腐香干。尤爱宝庆牛肉面,其牛肉选用老黄牛的腿肉,并以粗壮梗长的甘草作配料卤制;面条人工制成韭叶形,入碗装成元宝状,再配上一碗湖南米酒,一碟湖南的油辣子,真是色香味美。光在宝庆街,就有玉楼春、荷花楼、庆福楼等三家大面馆。宝庆面有鲜、辣、香等独特风味,赢得了武汉本土顾客的青睐。
还是回到我捐赠的3本地图册,这是我的祖父传下来的。祖父军人出身,早年东渡扶桑,入东斌陆军学堂专攻兵科,戎马一生,酷爱地图。这3本地图册,父辈用过,更是我自然知识的启蒙“老师”,现在已传给女儿向菲,使用了4代人。3本地图册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虽然读的是武汉大学的物理系,最终从事测绘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与这几本地图不无关系。当我决定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馆时,我连夜整理、修补、加固地图册,妻子说我比嫁女儿还尽心。我送三位“老师”进博物馆,牵出了很多更深的记忆,依依不舍也。
2013年10月25日晨,向虎雏捐赠前在《湖北分县详图》写下的依依不舍情
向虎雏儿时从亚新地学社《新世界列国地图》中知道了“太阳系”
在我识字不多时,就从《新世界列国地图》知道太阳系,日月星辰的天体,地之运行,日月蚀 …… 亚洲叫亚细亚,是东方日出地;欧洲叫欧罗巴,是西方日没地;非洲叫阿非利加,美洲叫亚美利加 …… 还从《新中华民国分省图》知道晋察冀根据地的察哈尔、热河、绥远等,西康占了现在西藏的一半,这都是抗日战争历史中经常出现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