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辛亥革命第一枪”魂归故里——熊公海春陵前祭文
辛亥革命网 2015-10-08 09:3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熊小松 查看:
共和民国开国元勋、讨袁护国军将领、北伐铁军先锋、转战大别山的抗战老兵熊公海春的灵骨荣归故里。
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0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100多年前,辛亥革命结束了千年封建专制,掀开了中国历史新一页。其不朽功绩永彪史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个共和民国开国元勋、讨袁护国军将领、北伐铁军先锋、转战大别山的抗战老兵熊公海春的灵骨荣归故里。
感谢今日到场的各位领导、长辈、亲朋好友,为我曾祖父诚挚送行!(行礼)
为还先人叶落归根之夙愿,我熊氏后裔千里迢迢齐聚黄冈,特于家乡群山之巔营建新墓一所,并于今日举行先人遗骨安放仪式。
回到人杰地灵的故乡湖北黄冈,伏惟武昌首义元勋,“黄冈辛亥革命第一枪”熊公海春陵寝之前,虔诚致祭,缅怀先行者的业绩,以激励两岸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熊公谱名继廷,字海春,又名凯群,后报考军校海军班,取名持中,寓维持中国之意。湖北黄冈陈策楼鎮雨山寺人。诞于1881年3月18日午时,卒于1954年7月3日未时,七十又三寿终基隆。
熊公海春出生于贫苦农家,其身材魁梧,性格开朗,天资聪慧。少年时全靠勤奋自学,练成一手好字,乡邻多求其写对联。教书先生称奇,允其附学。四位兄长感其异志,合力供其一人读书。为谋生计,曾在屠宰铺帮工记账。游学黄冈,常与其族弟熊十力论及国事,又联翩赴省,投武昌新军第三十标第三营当兵。结识居正、田桐、熊秉坤等革命党人,朝夕密计革命事。
1905年冬,熊公海春以优异成绩由行伍考入陆军小学堂仁字斋为学兵。在校期间,参加组织“日知会”。1906年升入海军驾驶班学习,与日知会员熊十力、童愚等在武昌军队中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1907年加入同盟会湖北分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1909年4月,从陆军特别小学堂仁字斋海军班毕业。
1911年5月保路运动迅速兴起,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熊公海春因革命事业,非一省所能成功,辛亥夏奋勇至北方探视情形。抵保定湖北会馆晤军官季雨霖,获悉北方革命不及南方踊跃;至北平方家大胡同访新军第六统制吴禄祯,密谈甚久。实为蒋翊武、蔡济民密使,欲请吴禄贞做都督,可惜吴中途被袁世凯刺杀。随后接周铭新、蔡济民联名信,嘱即回鄂。1911年9月24日抵汉。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程正瀛打响第一枪,工程营熊秉坤等革命党人冲出营房,鸣枪发号,率先发动起义。11日,蔡济民等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北军政府成立,熊公海春与蔡济民、张廷辅、王宪章等都是咨议局谋略处成员。
黄州光复
武昌首义消息传至黄州,黄州驻军巡防营标统张绍绪、黄州知府琦璋闻变逃走,巡防营兵勇索饷哗变。革命党人吴贡三出狱,暂行主持府事。
与此同时,身在武昌城中,湖北军政府咨议局谋略处的熊公海春敏锐地查觉到,黄州府历来兵家倚为重镇,光复黄州迫在眉睫。熊公海春星夜驰见叙赏长李西平曰:“黄州为长江下游锁匙,宜光复以巩固武昌。吾与黄州驻防军早有联络,诚使吾赍一纸,可不战而下矣。” 李西平上言于都督,因与持中招抚令。
15日,鄂都督府得报,黄州知府琦璋与驻军巡防营标统张绍绪密谋联络海军进攻武汉, 即召开军事会议,推举熊公海春承都督黎公命,前往黄州招抚。
16日,熊公海春代表湖北军政府选派的黄州旅省人士率同黄楚楠、彭汉遗、刘子通、方震、涂觉民、黄巨川、李长庚一行八人承都督黎公命,前往黄州招抚。18日晨,鸣枪张革命声势,全城官吏均逃走一空。熊公海春带头打响黄冈辛亥革命第一枪,到达江岸时,欢迎群众在千人以上,人人手执白旗,上书“光复汉室,还我河山”字样。熊公海春高兴万分,面对父老乡亲们点头致意。
黄州光复后,及时在原黄州协台衙门内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鄂东军政支部,执掌黄州府及黄冈县军政大权。以持中主之,彭汉遗为参谋长,方孝正、熊十力、刘子通、李士琦、冯群先、赵作霖、满辛畬等分任参谋、秘书各职,董必武亦有参与。黄州八属闻之,立逐县令,悉树义帜。黄楚楠、彭汉遗为正副主任,熊公海春兼任支部总务科长。熊公海春受都督黎公委托携带黄州知府及所属八县知事、黄州防营统领空白委任状十张由熊公海春亲笔填妥,委原黄州府经历高孝炜为黄州知府,原县丞谢琦为黄冈县知事,左项辅继任谢职。三人都同情革命,故分别予以升用。改编黄州防营,委张济安为统带,徐德贵、姚德胜等各升任管带。
在吴贡三等人的积极配合运作下,黄州及所属八县一日平定,黄州独立响应武昌为各府县之冠。部署就绪,回省报命。熊公海春率黄防营主力高擎九角十八星战旗增援武昌革命军。军政府监察处总监察刘公任命熊公海春为民事厅长。
12月熊公海春作为湖北省代表赴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熊公海春有幸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并与弟弟熊持危等开国元勋受到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接见。后南北议和告成,总监察处取消,黎元洪副总统派遣熊公海春赴上海海军司令部服务团。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授王宪章师长职,熊公海春为其参谋,奉命协守南京。江苏讨袁失败,黄兴离宁赴沪,曾祖父随王宪章率孤军奋战,直至南京城陷,才突围赴申。孙中山先生即派李西屏为全权代表,往南京收拾残部,派熊公海春为其参谋长,随带同志二十余人同行,再与袁军决一死战。
1915年4月孙中山委任蔡济民为湖北讨袁军总司令,熊秉坤为第二区司令,熊公海春为其参谋长,因熊秉坤未就,熊公海春兼代之。
1916年春,蔡济民中将奉孙中山密令归湖北,熊公海春辅佐他。中山先生派熊公海春为湖南军事特别联络员,积极联络在汤部下供职的熊持危亦受中山先生委任为湖南军事联络员,汤芗铭之部队被运动者甚多。熊公海春认为图鄂谊先定湘,与弟弟熊持危约定在湖南举事。持危遣使赴沪困于战地,同党向湖南都督汤芗铭告密。持危誓死如归,直认不讳,慷慨就义,其妻熊张氏自缢殉夫,湘人哀愤。熊公海春筹饷愆期,途闻噩耗,幸免于难。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12月,熊持中赴湖南为亡弟治丧。
1917年, 熊持中遂效秦庭之哭,始得于3月4日,由湖南都督谭延恺以熊持危遗像入祀长沙烈士祠,开会追悼,以陆军第二师长陈复初为主祭,到者甚众。
3月11日,熊持中亲笔给孙中山先生写信—“熊持中上總理函”,报告为运亡弟柩赴湘及湘省军政界公祭情形。并将《熊持危、范伯林、华松林三烈士及熊夫人死难事略》寄呈数份,外寄京沪及各省友人处一阅,以广远而示不朽。孙中山先生亲笔为烈士熊持危、范伯林和熊夫人张氏合葬墓题写的“捐躯为国”刻 “孙文之印”的墓碑现为国家文物,珍藏于湖北黄冈市博物馆。
3月15日,熊持中以弟弟持危烈妇张氏遗骨,由湘政府送柩回鄂,公葬于黄州赤壁上首聚宝山。曾祖父对家人感叹不已,常说:“吾弟死得其所!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赠碑文,乃我熊家荣宗耀祖之事,吾再不悲矣!”
同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命何成浚负责联络各省军队, 派熊持中为鄂招抚使。被湖北都督王占元派兵镇压,我们家两次被军阀搜抄。
1918年粤军援闽,熊公海春供职闽南。1919年,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
1920年,熊公海春随许崇智军长参赞作战,克复嘉州时丁仁杰被炸毙。孙中山派熊公海春护送灵柩到申,转运其故乡安葬。旋即接到居正来信,中山先生欲会师武汉须觅湖北军用全图,嘱咐其代觅送粤以备军用。
1922年,熊公海春在汉向测量局拜把兄弟童愚设法觅得送粤,亲交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先生翻印,适有韶关大本营宣传处处长田桐与华侨领袖吴理卿两先生在座,笑持中作张松也。5月,熊公海春随许崇智军北伐,驱逐直系福建都督李厚基,福州光复。
1923年1月,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任命熊公海春为讨贼军团长,受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何成浚调遣。驻防福建年余,剿匪不下二十多次,均为得手,人民称颂。其后孙传芳部队攻入福建,王永泉勾通北洋军阀孙传芳叛变,寡众悬殊。熊公海春带兵有方,战前为家有困难的士兵发放路费,返乡者仅数人,战时全团无一逃兵。退守厦门附近屿子尾山上的海军要塞相抗三日,官兵断粮。敌以旅长诱降,熊公海春拒之。突围后随何成浚又将所部从福建汀州经江西回广东,改称“鄂军”。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原大元帅府所辖部队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熊公海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中校副团长。军中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军官大都降级聘用。黄埔一期唯一获得将军衔的学员范汉杰,回到二十九团仅能任一营少校营长。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向披靡。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部,攻下武昌,第四军亦因此被誉为“铁军”。其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由保卫孙中山的铁甲车队改编而成,更是名扬天下。
1925年8月攻入湖北,在咸宁境内的军事要隘汀泗桥与吴佩孚两万重兵展开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26日,北伐军以第十师二十九团为右翼先锋;以第十二师三十六团为左翼先锋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激战一天,遇到敌人顽抗。当晚,衔枚疾走,以刺刀杀敌哨兵,从小路直插敌阵地前沿埋伏。次日凌晨总攻开始,阵地数次易手,熊公海春身先士卒,亲率先锋29团敢死队夺回阵地,北洋军全线动摇;独立团在当地群众引导下,攀越彭碑的崎岖山路绕道古塘角,趁机向正在沿铁路线有秩序地撤退的北洋军出其不意地发起猛攻,敌军顿时变为溃逃,一部被缴械,北伐军夺取了汀泗桥。汀泗桥战役中应该说总预备队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起到了加速敌人由有秩序撤退变为大溃逃的功效。而第四军六个参战主力团全体将士的浴血牺牲,造就了“铁军”的威名。
北伐中,熊公海春率北伐铁军先锋二十九团经湖南至武昌,历经战斗二、三十次。身经百战的曾祖父眼见亲兵随扈战死沙场,当初一直追随的子弟兵已几近拼光,有感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惮于军队生活,经一再扩编北伐军已完全变质成一只表面光鲜的军阀部队,厌恶军阀混战,萌生退意。攻克武昌后,婉拒扩军提职,筹资遣散官兵,厚葬义兵,抚恤烈属,解甲归田。1926年夏,第二十九团团长孙绳,副团长熊持中退出军界,由实战经验丰富的一营营长范汉杰任第10师第二十九团团长。
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先生评价熊公海春,曰:“十力与持中为族兄弟,少相友爱,视犹同产。自清亡,民国初建,政柄屡易,士之才俊者竟趋于革命。奔走犯难,所在多有。持中与十力亦与焉。十力三十后始脱党籍,专力于学。而持中虽饥寒困辱,不易其志。及党人秉政,乃绝意进取,人以为难能。”
戎马生涯结束后,熊公海春又承财政委员会委员,充武穴征收局长,历调宜昌市公安局长,湖北省政设计委员会委员。
1937年,充湖北全省保安处指导员,组织民众改良保安队以作抗战之准备。迨日寇进犯华中,其撇家舍业随政府转进山内,就鄂东总指挥部参议兼县参事,对于地方抗战工作建议尤多。
1938年上海、武汉相继沦陷,日本人要孙绳回湖北任维持会长,孙绳誓死不从,于1939年1月29日绝食身亡。噩耗传来,曾祖父悲痛欲绝。想子侄熊正汉、女婿吕兆熊入黄埔军校,参加平型关大战、武汉保卫战,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曾祖父拒日寇高官厚禄,招敌忌恨,再被抄家。我祖母负年幼父亲上山“跑反”,全家险死于日寇之手。国恨家仇集于一身,与日寇势不两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主持国民党武汉办事处的工作,还兼任慰劳总会会长一职,亲率慰劳团赴前线,慰问将士,船经黄冈回避大小官员,特邀熊公海春江上相聚,言谈甚欢。
1942年在黄冈但店古愚窝,熊公海春继前辈太晶先生遗愿,接任熊氏谱长。感事变之急,敦同气之爱,领我族人建熊氏通祠,创修族谱,以无忘先王之泽,而砺我后昆,以毋暴毋弃。民国三十一年二月十五,谱垂成,由在蜀避难的族人熊十力作《熊氏创修族谱序》。
1945年光复后,曾祖父谋地方公益,为人民排忧解难,扶危就困不知凡几。热心教育,为黄冈中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姑奶讲,其在天津公安局长任上,主持过扫黄打黑活动,曾取缔妓院,严惩恶霸,人民称颂。
当年熊十力与熊持中兄弟,以文武二圣闻名。两人感情甚好,书信往来不断。我爷爷熊正华师从熊十力到北大读书,熊十力为父亲熊绪荫取字凤章,卜卦过独木桥,点津离家越远越好,路越走越宽。为熊公海春作《熊氏创修族谱序》,为六曾祖父熊持危作《熊持危传》,为大姑奶熊言珍在报上发表赞其贞德文章一篇,又请马一浮代为大姑奶熊言珍作《黄冈某君妻熊氏墓志》。
1950年,熊十力问计董公必武后,劝族兄暂避,竟天人相隔。居正拟定名单,董公默许,蒋公批准。在国共双方默契保护下,通过特殊渠道,一批同盟会元老出深圳,经香港,飞台湾。熊公海春先住好友居正家中,朝夕礼佛。
1951年11月23日,居正写作至晚11时,照例洗足就寝,于洗足时坐化。熊公海春惊叹不已,后住于女婿吕兆熊家中。
1954年7月3日,熊公海春寿终基隆,女婿吕兆熊将其遗灵(骨灰)供奉于台湾省台北市善导寺239号。
曾祖父在外漂泊六十余载,今天由六叔焦锋迎回家乡。请允许我代表家族全体成员,对六叔表示深深的谢意,是您不远万里,将曾祖父送回老家。实现了曾祖父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六叔!辛苦了!谢谢您!(行礼)
值此安葬仪式,我谨代表家族晚辈向前来参加葬仪的故乡亲朋表示衷心感谢(行礼),并望先辈传承的族脉亲情和故土乡情在我们后辈之间得到发扬延续。
下面,请大家共同肃立,向辛亥首义老人之墓行祭奠鞠躬之礼。
谢谢大家!
2015年9月3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个共和民国开国元勋、讨袁护国军将领、北伐铁军先锋、转战大别山的抗战老兵熊公海春的灵骨荣归故里。
感谢今日到场的各位领导、长辈、亲朋好友,为我曾祖父诚挚送行!(行礼)
为还先人叶落归根之夙愿,我熊氏后裔千里迢迢齐聚黄冈,特于家乡群山之巔营建新墓一所,并于今日举行先人遗骨安放仪式。
回到人杰地灵的故乡湖北黄冈,伏惟武昌首义元勋,“黄冈辛亥革命第一枪”熊公海春陵寝之前,虔诚致祭,缅怀先行者的业绩,以激励两岸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熊公谱名继廷,字海春,又名凯群,后报考军校海军班,取名持中,寓维持中国之意。湖北黄冈陈策楼鎮雨山寺人。诞于1881年3月18日午时,卒于1954年7月3日未时,七十又三寿终基隆。
熊公海春出生于贫苦农家,其身材魁梧,性格开朗,天资聪慧。少年时全靠勤奋自学,练成一手好字,乡邻多求其写对联。教书先生称奇,允其附学。四位兄长感其异志,合力供其一人读书。为谋生计,曾在屠宰铺帮工记账。游学黄冈,常与其族弟熊十力论及国事,又联翩赴省,投武昌新军第三十标第三营当兵。结识居正、田桐、熊秉坤等革命党人,朝夕密计革命事。
1905年冬,熊公海春以优异成绩由行伍考入陆军小学堂仁字斋为学兵。在校期间,参加组织“日知会”。1906年升入海军驾驶班学习,与日知会员熊十力、童愚等在武昌军队中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1907年加入同盟会湖北分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1909年4月,从陆军特别小学堂仁字斋海军班毕业。
1911年5月保路运动迅速兴起,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熊公海春因革命事业,非一省所能成功,辛亥夏奋勇至北方探视情形。抵保定湖北会馆晤军官季雨霖,获悉北方革命不及南方踊跃;至北平方家大胡同访新军第六统制吴禄祯,密谈甚久。实为蒋翊武、蔡济民密使,欲请吴禄贞做都督,可惜吴中途被袁世凯刺杀。随后接周铭新、蔡济民联名信,嘱即回鄂。1911年9月24日抵汉。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程正瀛打响第一枪,工程营熊秉坤等革命党人冲出营房,鸣枪发号,率先发动起义。11日,蔡济民等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北军政府成立,熊公海春与蔡济民、张廷辅、王宪章等都是咨议局谋略处成员。
黄州光复
武昌首义消息传至黄州,黄州驻军巡防营标统张绍绪、黄州知府琦璋闻变逃走,巡防营兵勇索饷哗变。革命党人吴贡三出狱,暂行主持府事。
与此同时,身在武昌城中,湖北军政府咨议局谋略处的熊公海春敏锐地查觉到,黄州府历来兵家倚为重镇,光复黄州迫在眉睫。熊公海春星夜驰见叙赏长李西平曰:“黄州为长江下游锁匙,宜光复以巩固武昌。吾与黄州驻防军早有联络,诚使吾赍一纸,可不战而下矣。” 李西平上言于都督,因与持中招抚令。
15日,鄂都督府得报,黄州知府琦璋与驻军巡防营标统张绍绪密谋联络海军进攻武汉, 即召开军事会议,推举熊公海春承都督黎公命,前往黄州招抚。
16日,熊公海春代表湖北军政府选派的黄州旅省人士率同黄楚楠、彭汉遗、刘子通、方震、涂觉民、黄巨川、李长庚一行八人承都督黎公命,前往黄州招抚。18日晨,鸣枪张革命声势,全城官吏均逃走一空。熊公海春带头打响黄冈辛亥革命第一枪,到达江岸时,欢迎群众在千人以上,人人手执白旗,上书“光复汉室,还我河山”字样。熊公海春高兴万分,面对父老乡亲们点头致意。
黄州光复后,及时在原黄州协台衙门内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鄂东军政支部,执掌黄州府及黄冈县军政大权。以持中主之,彭汉遗为参谋长,方孝正、熊十力、刘子通、李士琦、冯群先、赵作霖、满辛畬等分任参谋、秘书各职,董必武亦有参与。黄州八属闻之,立逐县令,悉树义帜。黄楚楠、彭汉遗为正副主任,熊公海春兼任支部总务科长。熊公海春受都督黎公委托携带黄州知府及所属八县知事、黄州防营统领空白委任状十张由熊公海春亲笔填妥,委原黄州府经历高孝炜为黄州知府,原县丞谢琦为黄冈县知事,左项辅继任谢职。三人都同情革命,故分别予以升用。改编黄州防营,委张济安为统带,徐德贵、姚德胜等各升任管带。
在吴贡三等人的积极配合运作下,黄州及所属八县一日平定,黄州独立响应武昌为各府县之冠。部署就绪,回省报命。熊公海春率黄防营主力高擎九角十八星战旗增援武昌革命军。军政府监察处总监察刘公任命熊公海春为民事厅长。
12月熊公海春作为湖北省代表赴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熊公海春有幸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并与弟弟熊持危等开国元勋受到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接见。后南北议和告成,总监察处取消,黎元洪副总统派遣熊公海春赴上海海军司令部服务团。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授王宪章师长职,熊公海春为其参谋,奉命协守南京。江苏讨袁失败,黄兴离宁赴沪,曾祖父随王宪章率孤军奋战,直至南京城陷,才突围赴申。孙中山先生即派李西屏为全权代表,往南京收拾残部,派熊公海春为其参谋长,随带同志二十余人同行,再与袁军决一死战。
1915年4月孙中山委任蔡济民为湖北讨袁军总司令,熊秉坤为第二区司令,熊公海春为其参谋长,因熊秉坤未就,熊公海春兼代之。
1916年春,蔡济民中将奉孙中山密令归湖北,熊公海春辅佐他。中山先生派熊公海春为湖南军事特别联络员,积极联络在汤部下供职的熊持危亦受中山先生委任为湖南军事联络员,汤芗铭之部队被运动者甚多。熊公海春认为图鄂谊先定湘,与弟弟熊持危约定在湖南举事。持危遣使赴沪困于战地,同党向湖南都督汤芗铭告密。持危誓死如归,直认不讳,慷慨就义,其妻熊张氏自缢殉夫,湘人哀愤。熊公海春筹饷愆期,途闻噩耗,幸免于难。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12月,熊持中赴湖南为亡弟治丧。
1917年, 熊持中遂效秦庭之哭,始得于3月4日,由湖南都督谭延恺以熊持危遗像入祀长沙烈士祠,开会追悼,以陆军第二师长陈复初为主祭,到者甚众。
3月11日,熊持中亲笔给孙中山先生写信—“熊持中上總理函”,报告为运亡弟柩赴湘及湘省军政界公祭情形。并将《熊持危、范伯林、华松林三烈士及熊夫人死难事略》寄呈数份,外寄京沪及各省友人处一阅,以广远而示不朽。孙中山先生亲笔为烈士熊持危、范伯林和熊夫人张氏合葬墓题写的“捐躯为国”刻 “孙文之印”的墓碑现为国家文物,珍藏于湖北黄冈市博物馆。
3月15日,熊持中以弟弟持危烈妇张氏遗骨,由湘政府送柩回鄂,公葬于黄州赤壁上首聚宝山。曾祖父对家人感叹不已,常说:“吾弟死得其所!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赠碑文,乃我熊家荣宗耀祖之事,吾再不悲矣!”
同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命何成浚负责联络各省军队, 派熊持中为鄂招抚使。被湖北都督王占元派兵镇压,我们家两次被军阀搜抄。
1918年粤军援闽,熊公海春供职闽南。1919年,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
1920年,熊公海春随许崇智军长参赞作战,克复嘉州时丁仁杰被炸毙。孙中山派熊公海春护送灵柩到申,转运其故乡安葬。旋即接到居正来信,中山先生欲会师武汉须觅湖北军用全图,嘱咐其代觅送粤以备军用。
1922年,熊公海春在汉向测量局拜把兄弟童愚设法觅得送粤,亲交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先生翻印,适有韶关大本营宣传处处长田桐与华侨领袖吴理卿两先生在座,笑持中作张松也。5月,熊公海春随许崇智军北伐,驱逐直系福建都督李厚基,福州光复。
1923年1月,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任命熊公海春为讨贼军团长,受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何成浚调遣。驻防福建年余,剿匪不下二十多次,均为得手,人民称颂。其后孙传芳部队攻入福建,王永泉勾通北洋军阀孙传芳叛变,寡众悬殊。熊公海春带兵有方,战前为家有困难的士兵发放路费,返乡者仅数人,战时全团无一逃兵。退守厦门附近屿子尾山上的海军要塞相抗三日,官兵断粮。敌以旅长诱降,熊公海春拒之。突围后随何成浚又将所部从福建汀州经江西回广东,改称“鄂军”。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原大元帅府所辖部队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熊公海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中校副团长。军中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军官大都降级聘用。黄埔一期唯一获得将军衔的学员范汉杰,回到二十九团仅能任一营少校营长。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向披靡。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部,攻下武昌,第四军亦因此被誉为“铁军”。其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由保卫孙中山的铁甲车队改编而成,更是名扬天下。
1925年8月攻入湖北,在咸宁境内的军事要隘汀泗桥与吴佩孚两万重兵展开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26日,北伐军以第十师二十九团为右翼先锋;以第十二师三十六团为左翼先锋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激战一天,遇到敌人顽抗。当晚,衔枚疾走,以刺刀杀敌哨兵,从小路直插敌阵地前沿埋伏。次日凌晨总攻开始,阵地数次易手,熊公海春身先士卒,亲率先锋29团敢死队夺回阵地,北洋军全线动摇;独立团在当地群众引导下,攀越彭碑的崎岖山路绕道古塘角,趁机向正在沿铁路线有秩序地撤退的北洋军出其不意地发起猛攻,敌军顿时变为溃逃,一部被缴械,北伐军夺取了汀泗桥。汀泗桥战役中应该说总预备队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起到了加速敌人由有秩序撤退变为大溃逃的功效。而第四军六个参战主力团全体将士的浴血牺牲,造就了“铁军”的威名。
北伐中,熊公海春率北伐铁军先锋二十九团经湖南至武昌,历经战斗二、三十次。身经百战的曾祖父眼见亲兵随扈战死沙场,当初一直追随的子弟兵已几近拼光,有感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惮于军队生活,经一再扩编北伐军已完全变质成一只表面光鲜的军阀部队,厌恶军阀混战,萌生退意。攻克武昌后,婉拒扩军提职,筹资遣散官兵,厚葬义兵,抚恤烈属,解甲归田。1926年夏,第二十九团团长孙绳,副团长熊持中退出军界,由实战经验丰富的一营营长范汉杰任第10师第二十九团团长。
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先生评价熊公海春,曰:“十力与持中为族兄弟,少相友爱,视犹同产。自清亡,民国初建,政柄屡易,士之才俊者竟趋于革命。奔走犯难,所在多有。持中与十力亦与焉。十力三十后始脱党籍,专力于学。而持中虽饥寒困辱,不易其志。及党人秉政,乃绝意进取,人以为难能。”
戎马生涯结束后,熊公海春又承财政委员会委员,充武穴征收局长,历调宜昌市公安局长,湖北省政设计委员会委员。
1937年,充湖北全省保安处指导员,组织民众改良保安队以作抗战之准备。迨日寇进犯华中,其撇家舍业随政府转进山内,就鄂东总指挥部参议兼县参事,对于地方抗战工作建议尤多。
1938年上海、武汉相继沦陷,日本人要孙绳回湖北任维持会长,孙绳誓死不从,于1939年1月29日绝食身亡。噩耗传来,曾祖父悲痛欲绝。想子侄熊正汉、女婿吕兆熊入黄埔军校,参加平型关大战、武汉保卫战,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曾祖父拒日寇高官厚禄,招敌忌恨,再被抄家。我祖母负年幼父亲上山“跑反”,全家险死于日寇之手。国恨家仇集于一身,与日寇势不两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主持国民党武汉办事处的工作,还兼任慰劳总会会长一职,亲率慰劳团赴前线,慰问将士,船经黄冈回避大小官员,特邀熊公海春江上相聚,言谈甚欢。
1942年在黄冈但店古愚窝,熊公海春继前辈太晶先生遗愿,接任熊氏谱长。感事变之急,敦同气之爱,领我族人建熊氏通祠,创修族谱,以无忘先王之泽,而砺我后昆,以毋暴毋弃。民国三十一年二月十五,谱垂成,由在蜀避难的族人熊十力作《熊氏创修族谱序》。
1945年光复后,曾祖父谋地方公益,为人民排忧解难,扶危就困不知凡几。热心教育,为黄冈中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姑奶讲,其在天津公安局长任上,主持过扫黄打黑活动,曾取缔妓院,严惩恶霸,人民称颂。
当年熊十力与熊持中兄弟,以文武二圣闻名。两人感情甚好,书信往来不断。我爷爷熊正华师从熊十力到北大读书,熊十力为父亲熊绪荫取字凤章,卜卦过独木桥,点津离家越远越好,路越走越宽。为熊公海春作《熊氏创修族谱序》,为六曾祖父熊持危作《熊持危传》,为大姑奶熊言珍在报上发表赞其贞德文章一篇,又请马一浮代为大姑奶熊言珍作《黄冈某君妻熊氏墓志》。
1950年,熊十力问计董公必武后,劝族兄暂避,竟天人相隔。居正拟定名单,董公默许,蒋公批准。在国共双方默契保护下,通过特殊渠道,一批同盟会元老出深圳,经香港,飞台湾。熊公海春先住好友居正家中,朝夕礼佛。
1951年11月23日,居正写作至晚11时,照例洗足就寝,于洗足时坐化。熊公海春惊叹不已,后住于女婿吕兆熊家中。
1954年7月3日,熊公海春寿终基隆,女婿吕兆熊将其遗灵(骨灰)供奉于台湾省台北市善导寺239号。
曾祖父在外漂泊六十余载,今天由六叔焦锋迎回家乡。请允许我代表家族全体成员,对六叔表示深深的谢意,是您不远万里,将曾祖父送回老家。实现了曾祖父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六叔!辛苦了!谢谢您!(行礼)
值此安葬仪式,我谨代表家族晚辈向前来参加葬仪的故乡亲朋表示衷心感谢(行礼),并望先辈传承的族脉亲情和故土乡情在我们后辈之间得到发扬延续。
下面,请大家共同肃立,向辛亥首义老人之墓行祭奠鞠躬之礼。
谢谢大家!
辛亥首义老人后裔 熊小松 敬上
201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