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诗话(2)
辛亥革命网 2016-09-01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光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孙中山题诗吊国殇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他不以诗名,然而偶一为之,便成绝唱,如 ,辛亥革命诗话,
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是同盟会重要领袖人物之一,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学多才,连素以高傲古怪著称的章太炎也称“钝初有总理之才”。清末,中日间发生间岛问题时,宋亲往朝鲜,搜求高丽古代的古迹遗史;又亲往间岛实地探查,写成《间岛问题》一书,使中国政府在谈判中终于获得胜利。片马交涉事起,宋又广泛搜集资料,自绘地图,使世界舆论为之震动。在中俄界约交涉中,宋又写出《二百年来之俄患》篇。当时俄人要求增戍于撒拉时美,我国上下竟无一人能与之辩者,宋又旁征博引,作《承化寺说》,考证出撒拉时美即承化寺,自古即为中国领土,从而使中外舆论为之折服。广州起义失败后,宋又与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对武昌起义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宋赶到武昌,帮助武昌军政府制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约法《鄂州约法》。民国成立后,宋始终积极主张法治、全民选举、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并创立了中国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压倒多数,因而遭到了袁世凯的忌恨,被暗杀而死,死时仅三十二岁。
陈去病的《哭钝初》这首诗,充分表露了当时许多革命党人所共有的幻灭、悲愁和痛苦的心情。
四、谭人凤诗中遗恨
谭人凤,号石屏,湖南新化人,与黄兴、宋教仁等同为华兴会员,后又一同参加了同盟会。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与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亲自起草宣言,并在湖北、湖南、长江一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是武昌起义的播种人和组织者之一,1920年病死于上海。他也能诗,如:
大地无宁宇,龙蛇斗未央,
宋因和局误,唐以镇兵亡。
救世无雄杰,乘时悉虎狼。
劝君权偃息,冷眼看沧桑。
茫茫今世界,举国亦堪哀。
救国无长策,乘时尽莽才。
山河伤破碎,精力叹龙颓。
独立苍茫望,英雄安在哉。
这两首五律虽系一般伤时之作,但却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悲痛教训,感情是沉重的。“宋因和局误”,是批评孙中山、黄兴等在武昌起义,民军攻占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后,不应该轻信袁世凯,与他讲和,结果是葬送了革命的成果。“唐以镇兵亡”,则指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痼疾,即武人干政、军阀横行,而这种痼疾也正是使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们所希图建立的民主政治遭到失败的重要原因。当时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缺少象美国独立时期的华盛顿那样有力的人物。孙中山、黄兴有华盛顿的思想、胸襟与品质,却没有他那样的实力与威望;袁世凯有华盛顿那样的实力地位,却又没有他那样的品格和思想,结果弄成了一个帝制复辟和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虽然号称民国,却从未曾有过一届真正民选的政府。这就无怪老同盟会员谭人凤要在他的诗中浩叹“救世无雄杰,乘时悉虎狼”和“英雄安在哉”、“乘时尽莽才”了。
五、宁调元狱中悲吟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
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这是辛亥革命党人宁调元的狱中诗:《武昌狱中书感》。
宁调元是黄兴的学生,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曾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鼓吹革命排满,后因回湘参加醴萍浏武装起义,被系狱三年。在狱中参加南社,写了不少诗词,成为南社的重要诗人。出狱后,他曾被聘为北京《帝国日报》总编辑。辛亥革命后,他就任湖南都督谭延闿秘书,组织民军援鄂,出力甚多。民国二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后,全国震惊。孙中山、黄兴等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在东南发起讨袁运动,推黄兴主持军事,任宁调元为秘书长。武昌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大肆杀害革命党人。为解决武汉问题,宁自请去湖北,住汉口租界中,暗中联络同志,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不幸事败,被捕遇害,死时年仅三十一岁。一位为辛亥革命奔走多年的革命党人,未死于清廷酷吏之手,却死于革命成功、民国建立后所谓革命党人的牢狱之中,的确是一场悲剧。赶走清王朝那样一头狼,换来袁世凯这样一只虎,辛亥革命“十年奔走”,所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下场”,怎能不令诗人含悲,志士扼腕!“ 死如嫉恶当为厉”,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来读这诗句,好象还能听到这一位老辈民主革命诗人在狱中悲愤切齿的恨恨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