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任直史论序》的整理(4)
辛亥革命网 2013-11-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6] “其”,第六册无。
[7] “立”,第六册作“在”。
[8] “正”,第六册无。
[9] “胜”,第五册作“名”。
[10] “而”,第五册作“向”。
[11] “平生”,第五册作“生平”。
[12] “巷”,第五册作“庵”。
【人物简介】
[一]“李安溪”,即李光地(1642—1718),清福建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康熙进士。治程朱理学,曾主编《性理精义》、《朱子全书》。著有《榕村全集》等。
[二]“望溪”,即方苞(1668—1749),清散文学家、学者。字灵皋、凤九,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为桐城派创始人。论文主“义法”,重雅洁,以载道为宗旨。有《望溪先生文集》等。
[三]“周是園”,即周锡恩(1852—1900),字伯晋,别号是園先生。湖北罗田古羊山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
[四]“张文襄”,即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有《张文襄公全集》。
[五]“朱伯韩”,即朱琦(1803—1861),字伯韩,号濂甫。广西临桂人。道光十一(1831)年举人,十五(1835)年进士。
[六]“梅柏枧”,即梅曾亮(1786—1856),清散文家。初名曾荫,字伯言,号葛君,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进士。桐城派作家,文以“精悍简质”而自树一帜。有《枧柏山房文集》等。
[七]“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弘治进士。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
[八]“七子”,有“前七子”和“后七子”之分,都是明代的文学流派,其主张也基本一致,因形成的时间有先后而被史界分别称为前后七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标举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矫台阁体余风。但因有人过于强调模拟古人,既在内部引发过争论,也颇遭当时和后世的批评。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持论与前七子基本一致。因模拟成风,所受批评也更为严厉。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九日夜
武昌 珞珈山南坡 黄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