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巢湖辛亥双烈的初衷与动力

辛亥革命网 2011-11-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写巢湖辛亥双烈的初衷是完成少年时期就有的夙愿:将人们誉为双烈的祖父、叔祖的事迹写清楚,形成史志类成果,让历史不要遗忘。动力来
 

  我的职业生涯是与水打交道,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40年,有专业著作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对文史方面,仅是“但当涉猎,不求甚解”。退休后,对有关辛亥革命前后清末民初时期史料产生兴趣,加之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后撰写了有关祖父、叔祖投身辛亥革命及反袁复辟斗争的十余篇文章,其初衷是完成少年时期就有的夙愿:将人们誉为双烈的祖父、叔祖的事迹写清楚,形成史志类成果,让历史不要遗忘。动力来源于有关部门和领导、专家、刘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巢湖辛亥双烈纪念文集》现己具雏形。

  我从未见过祖父、叔祖,他们遇难时,家父才三岁。从我开始记事的三、四岁起,就有了敬畏之心,在一年一度的清明、冬至时节,跟随父辈上坟扫墓,供祭品、烧纸钱、跪拜叩头。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父辈常以“忠义传家”为家训,律己、课子。加之坊间传说祖父文采超群、叔祖武功高强、被斩后“立而不倒”、祖母“血衣击敌”等类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将祖父、叔祖视为“神明”而加以尊崇,心想将这些故事写成书该多好啊,所以年少时就萌生了要将他们事迹写成书的夙愿。1961年,我在芜湖读中专,暑假回家,见到中共巢县县委宣传部寄给家父的书《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有祖父、叔祖遇难和当地为此闹学潮等情节,约七、八百字,意在征求意见。因家父一年前去世,我在征求堂兄刘振华意见后,通霄达旦熬夜写了千余字的修改补充意见,于次日送宣传部,宣传部领导很重视,表示正式出版前一定加进去,后因“文化大革命”不了了之。至1982年,我得到中共巢县县委党史办重编的《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送审稿),有关祖父、叔祖内容比1961年初稿更简略。为此,我与堂兄商量后,写了意见信给党史办,未见答复。后来,我与堂兄多次谈过此事,堂兄去世前的2009年,他手指《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对我说:“祖辈两人献身辛亥革命,一门双烈,实不多见,值得永久纪念。可如今,墓、祠都没有了,知此事的老人都离世,书上写的过于简略,我担心今后失传,你务必当作一件大事,最好写本书。”此后,堂嫂张竹兰不顾年迈体弱,陪我四处奔波,找线索、查资料。刘氏族人也支持我写书,刘前友、刘前江、刘前辉、刘后俊等陪我查看刘氏宗谱,一位年长族叔勉励我说:“你祖父、叔祖在族中威望高,影响大,尤其是就义前血书‘忠义传家’四字遗训已成族训,你作为嫡孙,有责任写成书,以免失传。”还有几位侄儿、侄女也支持我写好“双烈”事迹,以免被历史遗忘。既身怀夙愿,又受家族重托,加之受人生信念趋使,我当然义不容辞了,必须倾心尽力而为。以上所述,皆是促使我撰写巢湖辛亥双烈的初衷。

  收集史料颇费艰难,有关辛亥革命的清末民初历史档案资料残缺不全,特别是1907年(光绪33年)至1926年(民国15年)期间,多处档案馆均出现断档现象,原因是战乱时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时带走一部分、烧毁一部分,加之后来“文化大革命”损坏,收集这一时期资料十分困难,如同大海捞针。例如,《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提到1914年巢县民众愤怒抗议反动官府杀害忠良,时人作《哀南巢》一文贴遍大街小巷,其中有“三木频加,惨痛刘郎之血……”等语,循此线索,我苦觅《哀南巢》一文达十年之久,至今未果。尽管如此艰难,我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庆市档案馆、天长县档案馆、巢湖市居巢区方志办、党史办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在史料残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我提供资料和介绍线索,为我撰写文稿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网、安徽文化网编辑部工作人员及时审阅、修改、编发我的文稿,也为我完成文集汇编创造了条件。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家乡巢湖市的领导和文史专家对我支持极大,如原市委书记、原政府市长孟家安审阅全部文稿后题词,并推荐资深文史专家帮助我;原市政府秘书长崔式坤审阅全部文稿后题词,还提供资料线索;原党史办主任陆道胜退休后闻知我收集资料,冒夏日酷署高温,为我翻箱倒柜查找资料;原市政府秘书、资深文史专家陈伏希已退休多年,不顾年高体弱,向我介绍巢湖文史资料情况;资深文史专家袁传华从事史志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帮助我收集资料,还帮助我修改文稿。这些极为重要的支持和帮助,是推动我战胜困难、坚持编写《巢湖辛亥双烈纪念文集》的动力。

  综上所述,《巢湖辛亥双烈纪念文集》能够成功付梓问世,确实是上述单位和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工作人员以及刘氏族人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集体劳动果实。因我个人能力、水平有限,恐有谬误,期盼专家学者指正,以臻完善。今撰此文,表明心迹,且深表感谢。

  (注:作者刘平贵,安徽巢湖人,中共党员,曾任陕西省水文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系辛亥革命烈士刘之良嫡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