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保钓第零团”(3)

辛亥革命网 2015-01-15 09:5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何玉 查看:

海外“保钓”运动在近一年的风起云涌后,引起了新中国的高度关注。尤其是1971年4月10日华盛顿大游行,震惊世界。新中国政府公开声援海外学子的爱国义举。

  实际上,不仅台湾护照吊销,而且家人还被连累。多年以后,陈治利才拿到美国的公民证,得知自己的名字已经不在黑名单上,他才能回到台湾。回台第二年,他的父亲就过世了。陈治利的弟弟是台湾空军军校的飞行员,培养了四年,差一个礼拜就毕业了,结果因为他去大陆访问这件事被开除学籍。陈治利的哥哥留学美国,因为他的原因,回到台湾后什么事也做不了。

  王春生的父亲王先民是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湾“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新生报》董事长。王春生自1969年参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反越战游行,散发传单之后,就被台湾当局密切关注。其父王先民迫于压力,不得不辞去职务,并在报纸上公开与女儿断绝关系。

  现节选王春生父亲向台湾当局陈情悔过书之一部分(此文件现珍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

  关于现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执教之次女王春生自于五年前结识该校一美籍同学并与之结婚后,其思想行为即逐渐脱离正轨,近年且愈陷愈深。五年来,与有关单位联络争取,终因形格势禁,难收效果。而匪方(原文如此,对大陆污称——编者注)统战分子,更多方运用次女为工具,进行迂回打击,外界不明真相,而难免有所误解。……

  不料六十年(1971年)四月间,经有关方面转告,次女又在美西参加所谓“国是会议”,于心碎之余,即不再与之通信。后竟闻其往访匪区(原文如此,指大陆——编者注),丧心病狂,实非所能想象。

  本年(六十一年)(1972年)二月间,次女忽又由美国致函幼女克蒂,询问家中近况,即将该函送请中央海指会张秘书长炳华查阅,并请示如何处理,本拟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转念此举可能激起其更大反感,对党国益将不利,故现仍遵从炳华秘书长之劝告,将继续与之通信,暂不放弃争取之万一希望。惟因匪帮(原文如此,对大陆污称———编者注)混入联合国,美国对匪政策发生改变后,情势对我益趋不利,故争取之效果如何,实不敢稍存奢望!

  处此大变乱时代,虽然父母养育儿女,乃为一项最大之冒险;虽然儿女生于父母,并非属于父母;虽然父母对远居外国儿女之思想行为,实际上无法控制与负责;虽然对次女之劝导争取,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但有女不肖如此,惭痛之情,内疚之深,实非言词所能形容;而今后补过赎罪之道,亦唯有益励忠勤,以报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推荐留学生去联合国工作

  周总理接见这几位同学的时候,提到了去联合国工作的想法。他说,你们最近不是提到很多学理工的人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找不到工作吗?我们现在需要大批的海外人才帮忙,联合国需要你们。

  对于台湾与香港的留学生而言,去联合国工作,意味着什么呢?龚忠武先生在《峥嵘岁月、壮志未酬—保钓运动四十周年纪念专辑》里有生动的回忆。他认为,去联合国工作,大家最重要的动机就是书生报国的想法:“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来得太快,快到其他条件无法配套,例如口译、笔译就派不出人,可这却是联合国为会员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常任理事国的大国提供的主要服务,因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是玩真的,不是像国府当年那样不过是美国的一个傀儡,在联合国充充门面而已。所以口译、笔译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国民党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时正在搞‘文革’,英语人才多半在牛棚里接受劳动改造,还没有解放出来。怎么办?周总理就想到了海外的‘保钓’积极分子,这些人不是要求回国参与国家建设么?现在国内的条件还不具备,何不就让他们救急,到联合国当口译、笔译?一举两得,既满足了他们书生报国的心志,又解决了国内派不出人的困境。”

  所以,5人特邀团里的李我焱和陈治利两人把周总理这个决定带回美国,李我焱负责美东的征召,陈治利负责美国中西部的征召。一大批理工科的高学历毕业生,就这样去报考笔译、口译职位,进入联合国工作了。

  宣传新中国

  “保钓第零团”不仅仅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还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访问了8个星期。他们去过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几个大都市,也到了山西大寨。他们参观了各个阶层的学校,9个大小不同的工厂,4个特色不同的农村。当然,也看到了神奇的针刺灸麻醉,还参观了人民解放军,游历了不少名胜古迹。

  王春生与王正方合作,撰写《我所认识的新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在中国大陆的见闻》等著作。在《台湾留美学生在中国大陆的见闻》一书的序言中,他们回忆了幼年至青年时期所接受的“反共教育”。在反共的话语体系里,台湾的年轻人患了相当严重的“恐共病”。在台湾生长、受教育的年轻人,对于西洋,特别是美国,有着衷心的仰慕与崇拜,在台湾的大学里毕业了而不能留学美国,真是“等而下之,辱没门楣,谁都瞧不起”。在这种心态下的美国求学生活,日子过得紧张,谋生也并不容易。求学了怕得不到奖学金,毕业之后怕找不到工作,就业之后又怕被裁员。最怕的是自己身体不济,万一有个大病,真是要坐以待毙了。现实的社会制度,无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这些台湾留学青年的日常生活与意识中去。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看到新中国改天换地的新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同胞们20余年来,他们由最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自己的命运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出一个崭新富庶而繁荣的新社会,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返美后不久,访问团团员在各地留学生的要求下,四处演讲,陈恒次和陈治利两人,开着一辆破旧的老爷车,在美国中西部、南部学校间穿梭,将他们在国内的所见所闻,义不容辞地告知大家。

  随着保钓第零团的破冰之旅,以及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之间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来新中国访问的留美华裔学者、留学生等越来越多,例如何炳棣、杨振宁、王浩、陈省身、任之恭、吴国祯、林盛中、杨思泽等,很多人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