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保钓第零团”(2)

辛亥革命网 2015-01-15 09:5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何玉 查看:

海外“保钓”运动在近一年的风起云涌后,引起了新中国的高度关注。尤其是1971年4月10日华盛顿大游行,震惊世界。新中国政府公开声援海外学子的爱国义举。

  李我焱:福建人,年约四十,台大毕业,现任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为人诚恳,能力甚高。

  王正方:河北人,年三十余,现就读宾州大学(费城)电机系,赋演讲天才及歌喉。

  陈恒次:台北人,年三十余,现于伊利诺伊大学法律系就读,秉性热诚,思想清晰,对“台独”运动及社会主义中国有相当深之认识。其近在美“国是大会”之“中共之对台政策”长篇讲词已刊载于《群报》第三、四期。

  陈治利:福州人,年三十余,台中东海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于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应用数学,并主持伊利诺伊大学“国是研究社”(该社方近出版有“西藏自治区之实况研究”一报告)。

  王春生,女,年二十余,现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社会系,豪迈,有巾帼之风。

  周总理接见

  据陈治利先生回忆,他们都是“保钓”运动期间美国各地的联络人,组成了学生代表团,回国时作为加拿大跟美东、美西三个地方华侨团的一部分。大家一起途经香港到大陆,被安排在旅游团里先参观广州,然后到北京。

  9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这几位同学。这次会见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留学生是回国报效祖国,还是在美国就地报国?当时留学生很想组团回国服务。那时在美国,物理、化学、数学找工作最难。一个教授位置空缺,100多人排队应聘,这么多理工人才都浪费在外国。

  作为代表团中唯一的女性,王春生对于周总理的这次接见印象深刻。她记得周总理说,中国人到了美国老是要“衣锦还乡”,不和当地社会融入,有的死了还要把棺材抬回来,葬在家乡。你们这些人能到美国,是很难得的,我们就去不了。要多做美国人民的工作,要能做到“落叶归根”,不要老是想回来。

  周总理的这些话,恰恰说到她的心里去了。当时王春生参加亚美草根运动,对参加当地运动还是回国报效的问题纠结不已。总理的这番话,让她下定决心,决定了自己的前途。

  第二个问题是台湾问题。陈治利与陈恒次非常关注台湾问题,建议总理对台湾不要光强调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重点是要强调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和兄弟。隔了两天,《人民日报》把这句话加进去了。

  周总理的接见,从晚上十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四点钟。总的来说,同学们感觉周总理非常和蔼可亲,没有台湾官僚的那种架子。中间休息的时候,周总理上洗手间还跟大家一起排队。一般的客人跟周总理见面的时候都记得他的眼神。他的谈话非常敏锐,回答问题不会绕弯子,不会打官腔。他的习惯都是半夜办公,一般接见都是两个钟头,这次足足谈了六个小时,看得出他对待台湾的学生们是很特别的。

  护照吊销,家人受连累

  这一次见面,对于“保钓第零团”的团员及其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折点。大概在1971年10月6日前后,台湾《中央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报道“五个文化特务”到中国去培训,私下回北京。结果这5位同学的台湾护照全部被吊销了。

  得知台湾护照无效后,同学们就申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后来得知,他们5个人的机票是台湾的国民党旅行社办理的,因此被查出来了。回美路上,因为护照的原因,还被海关和移民局的人跟上了。

  《奥克拉荷马钓鱼台快讯》(1971年10月13日)为这5名先行者打抱不平:“以上五人均自台来美,且皆已成家。彼等之父母亲均尚在台。他们共同之特点为关怀中国同胞百余年来之深切痛苦,及不畏强暴之坚强精神。他们不是什么特务,也不受任何人指使。本期同学与其相识也因为大家共同热烈参加保卫钓鱼台运动之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