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

辛亥革命网 2014-12-11 13: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厉华 查看:

“狱中八条”是饱含白公馆渣滓洞烈士的血与泪的嘱托,今天读来,仍有着警示和教肓作用。本文记述了“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两周年前夕,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解密“狱中八条”的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65年前,重庆解放前3天,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绝大多数革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残忍屠杀,烈士们在牺牲前留下了一份用血的教训凝结成的、从未完整公开的秘密文件,其中对党提了八条意见,即“狱中八条”。

  “狱中八条”是饱含白公馆渣滓洞烈士的血与泪的嘱托,今天读来,仍有着警示和教肓作用。本文记述了“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正当人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兴奋之中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开始了一场大屠杀。

  1949年11月27日,在大屠杀的过程中,先关押在渣滓洞,后又转押至白公馆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在白公馆所有枪手暂时转到渣滓洞进行屠杀时,与关押在白公馆的十几名政治犯紧急做看守杨钦典的工作,让他弃暗投明、立功赎罪。在强大的攻心压力下,看守杨钦典打开牢门,使罗广斌等19人虎口脱险、死里逃生。

  出狱后的罗广斌,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将狱中同志们的讨论,尤其是狱中党组织的分析、总结和建议,写成了一份《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的第七部分,烈士们留下了八条饱含血与泪的意见: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关于第一条,罗广斌首先记录了狱中同志从党的建设方面总结经验和对党组织遭受巨大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下级党员的反应(映)和对上级批评不容易传达……没有学习,没有积极地要求自己进步,逐渐地在思想上、意识上产生了脱党的倾向……领导机构无组织无纪律的腐化状态。具体表现在:首先,对1948年形势的判断上,地下党领导人对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胜利充满喜悦,对重庆仍然有国民党强大的势力“估计不足”,对革命形势在西南地区的发展“过于乐观”。当上级党组织要求重庆地下党“发动游击骚扰、牵制国民党兵力出川”时,地下党的领导干部认为“革命成功最多三个月的时间”,不顾重庆仍然是国民党统治区有强大力量的现实,要求发动游击战争,公开旗号,四处征兵,迅速发展党组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结果遭到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兵力的围剿,遭致连续失败。当时,有地下党员质疑“为什么革命会只有三个月就马上成功”,却被批评为保守,当有地下党员反映在农村发展党员速度过快、“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时,却被指责为看不见革命的形势是“干柴烈火”。

  其次,针对重庆地下党组织机构的情况,上海局党委曾经几次托人带信和打招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形势”。但是,市委书记刘国定和副书记冉益智却不以为然,刘国定公开说:“该学的我都学了,否则我坐不到今天这个位子上。”冉益智说:“学习主要是上级管理下级,下面动起来,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不注重学习,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严于律己,不以身作则,就如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学习,没有积极地要求自己进步,逐渐地在思想上、意识上,产生了脱党的倾向,甚至在行动上,也反映了出来。”由此,党内的批评、自我批评机制完全被破坏,“每次会面,不能谈任何问题,稍有意见不合就吵起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