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0-07-26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丁守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国侵略者和国内统治者而进行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这个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
地使革命遭受了失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中国民主派保持警惕,不向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妥协,政权是不会落到袁世凯之手的。历史的教训再一次向人们表明,要真正地取得并保持革命的胜利,就决不能对帝国主义存有任何幻想,而必须坚决地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毫不调和的斗争。
        列宁不仅彻底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热忱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而且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列宁指出,当时中国已经是被帝国主义“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列宁写道:中国革命“除了走民族道路以外也不能走其他道路,因为他们的国家还没有形成为民族国家。如果中国为此必须进行攻击战,我们也只能表示同情,因为客观上这是进步的”。另一方面,列宁又认为,就社会关系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因此中国革命的另一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正是在这一点上,列宁很高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土地纲领。列宁称孙中山的土地纲领是“进步的、战斗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改革纲领”。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渴望和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列宁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但是,孙中山的民粹主义思想严重地损害了这个民主主义的核心。孙中山的民粹主义表现在他希望中国能通过“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即“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固然反映了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劳动者的同情,然而这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不过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空想。这种社会主义,只能是主观上的社会主义,或用列宁的话说,“其实,这完全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尚未脱离其影响的无产阶级用来表示他们当时的革命性的一种美妙词句和善良愿望。”所以列宁深刻地指出:“中国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就在于:中国的民主主义者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把它改造成为反动的理论,并根据这种‘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这个急进的土地纲领既然是当作社会主义纲领提出的,而这种社会主义又是主观的、抽象的、超阶级的,因而在实践的具体方案上,就不是如列宁所期望的那样“尽量启发农民群众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主动性和勇敢果断精神”,通过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无代价地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企图避开阶级斗争,由国家用温和的、使“地主也不受损失”的抽收地价税的办法逐步消灭土地垄断制。这自然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所以就使这个急进的土地纲领失掉了它的唯一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农民,而成为飘浮在半空的东西。这也正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一面。资产阶级不能够真正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最基本问题,自然也就无法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彻底完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抉择一九七八 思想解

抉择一九七八,彻夜长谈的两位老人正为迎接中国命运的转折而筹划。...

辛亥视觉

更多

图说辛亥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