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从首张反对票到同比例选举(3)
辛亥革命网 2008-12-15 00: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宋识径 查看:
1、淄博淄川:城乡选举人口
2008年4月28日,一口396米的深井,结束了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南黄村喝雨水的历史。提出打井建议并督促落实的,是新当选的区人大代表郭秀梅,她也是村里第一个当选区级人大代表的村民。
“听说村里这次选举增加了一个代表名额,我们全家都投了郭秀梅的票。”村民孙玉说,郭秀梅没当代表的时候就带着村民铺路,现在又挖了井,平了荒地,她知道村里人最需要什么。
像郭秀梅这样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今年增加了11人。别小看这11名农村人大代表,他们代表着身后四五万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依照现行选举法,农村与城市每一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4:1.2007年11月28日,淄博市淄川区人大常委会打破了这个已经实行了12年的选举比例。
整个酝酿过程可以追溯到2005年。这年3月,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乡镇人大主席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选举法的意见。会上,各乡镇人大主席普遍提出城乡人大代表名额分配比例相差悬殊的问题。黑旺镇人大副主席张守柱算了一笔账,按照4:1来分配城乡人大代表名额,农村人口占85%的黑旺镇可产生6名人大代表,全部是城镇居民的商城路街道办事处可产生11名人大代表,虽然黑旺比商城总人口多5000人,人大代表却少了近一半。寨里镇人大副主席张云福认为,城镇代表更关心城镇建设,替农民说话的声音小。
2007年10月24日,党的十七大报告让淄博市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司衍会吃了定心丸。报告中明确提到“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第二天,正在召开的淄川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区新一届代表名额按照城乡人口相同比例选举的决定。
2007年11月28日,淄川区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拉开序幕。新当选的253名人大代表中,有112名农村代表。在该区农村总人口数比上届减少近6万人的情况下,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比上届增加了11人。
2、第一张反对票:候选人落选不再是新闻
1988年3月28日,在众多的代表中间,黄顺兴站在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
这位早年的台湾县“立法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第一张反对票。当时人民大会堂在举行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的议程是选举专门委员会。会场的走道上每隔一二十米就有一个竖立的麦克风,当投票选举教科文卫委员会成员时,黄顺兴突然走到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虽然候选人他不认识,但从简历上看,该人选已经89岁高龄。“这么大岁数的人,不应该再辛劳他了。难道就没有年轻人为国家做事?”黄顺兴说。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人们看到该职位果然易人。
在这年的人代会上,黄顺兴提出设立“秘密投票处”的建议。当时投票选举候选人时,代表们都是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手里拿着长长一叠候选人名单,在上面圈票。“每一个人都挨得很近。你投谁的票,别人都看得见。这种投票方式违反了秘密投票的原则,但是没有人提出疑义。”黄顺兴说,“设立‘秘密投票处’的建议立即被采纳,但我发现很少有代表去那儿投票。”全国人代会本来没有大会发言这一项,黄顺兴提出,不管小组讨论怎么样,大会是全体代表沟通的一个机会,这个权利不可被剥夺。在黄的一再坚持下,有几位常委会委员也明确表态赞同,198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通过。
继黄顺兴之后,同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通过第一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人选名单时,代表席上伸出了一支胳膊,声明弃权。她是来自香港的廖瑶珠代表。弃权的理由:“我并不是对大会推选的成员不同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我不认识,不了解,既然如此,我不会投我不了解的人的票”.
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投反对票是需要勇气的。渐渐地,投反对票不再是新闻;渐渐地,候选人落选也不再是新闻。不同的意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代会上。
香港《大公报》在2008年3月18日说:“从1988年黄顺兴代表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反对票,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20年时间,人大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的能力日趋提高,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