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文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毛泽东曾生动地说,根据地是“革命的屁股”,支持着它的全身。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正如抗战的屁股,支持着全国

  陕甘宁边区是实行“三三制”民主建政最早的地区。1940年4月4日,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新区行政工作的决定》,陇东、绥德分区和鄜县(今富县)依据其精神,按照“三三制”原则,先后选举建立了乡、县两级临时参议会和政府。在此基础上,边区政府决定在全边区推广。1941年1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随后选定延安西川的裴庄乡进行选举试点工作。1月30日,边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彻底实行三三制的选举运动给各级党委的指示》,边区政府发出《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边区开始第二次民主普选运动,因其中心是贯彻“三三制”而被称为“三三制选举”。“三三制”选举的程序是:以村或居民小组为单位,由选民酝酿提出乡参议员候选人;以乡为单位召开选民大会,选举乡长和县、乡参议员;县召开参议员会议选举正、副议长,县长和县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及边区参议会议员。“三三制”选举有多种方法:举手表决,即通过酝酿提出候选人,再由选民或议员举手表决,乡、村选举中多采用此法;投豆,即将候选人名字贴于碗上,选举人按自己意愿将豆投在相应碗内,谁得豆多谁当选,乡级选举多采用此法;烧孔,即由选举人持香在被选举人名下穿孔,谁孔多谁当选;票选,即投票,县参议会选举一般采用它;聘请,有乡长或议员被罢免,因工作调动自然减员,或上级物色的人选落选,这些情况下一般采取临时聘请的办法予以补员。

图3:根据地普遍建立民主选举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中国共产党为了将“三三制”落实,中共各级组织身体力行,严格自我约束,以做好榜样。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召开,经无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从39名候选人中选出18名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7人,略超过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一些县和乡的参议会和政府中,中共党员也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边区政府于1942年3月6日发出《为充实三三制给各县的指示信》,要求调整;9月1日又发出《关于发动普遍的乡市改选运动》的指示,要求通过改选乡议员彻底实现“三三制”。经过努力,这年年底,“三三制”在陕甘宁边区已经彻底实现。翌年,边区开始着重于“三三制”政权的巩固工作,提出了“巩固三三制”口号。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等人,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林《陕甘宁三三制》,谢《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对“三三制”政策进一步予以总结和完善。“三三制”政权在陕甘宁边区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并被推广到其他抗日根据地。紧随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山东根据地、华中地区根据地等相继进行普选,产生了三三制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图4: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在太行山区召开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三三制”的边区政府。

  董必武在阐释“三三制”时说:“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反对一党包办,反对一党专政,而和各党派、无党派的各阶级人士,更好地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可见,“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制度,其实质是民主。这一实质及其民生、政权参与等内容,前承“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它的实行,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