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歌演变:从《卿云歌》到《三民主义歌》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歌同国旗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象征。国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新生的奔向现代化的国家,

  国歌同国旗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象征。国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新生的奔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华民国国歌的争论和演变也反映了民国政府向民主共和迈进的曲折历程。

  中国的第一首国歌始于清末。1911年10月4日,清廷将傅侗与严复共同创作的一首《巩金瓯》作为国乐,词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这个第一首国歌仅存在了六天,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廷被推翻,该歌随之废止。

图1:中国第一首国歌《巩金瓯》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国歌。随后,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亚东开化中华早》作为国歌。词曰:“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无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江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歌也反映了中国对外国心态的变化,古老的文明中华在西方各国之下,已是需开化的化外之地,中西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不过,欧美代表的是民主共和自由的现代化国家,这也反映了辛亥之士的憧憬。

  为了追求更理想的国歌,1912年3月,北京政府成立后,函约当时的一些国学大师如王闿运、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撰词。后来以众议员汪荣宝改作的《卿云歌》为国歌。词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前四句取自《尚书》,传为舜所作,后两句为汪所加。由于国会开幕在即,须奏国歌,内务部特请比利时作曲家约翰·哈士东配乐。不过,这首歌也只是在国会开幕典礼时使用一次,未曾公布。

图2:北京政府初成立时的国歌《卿云歌》

  1914年,袁世凯窃取国位后,废《卿云歌》,另征国歌。以荫昌作词、王露作曲的《中国雄立宇宙间》为国歌,并于5月23日正式对外公布。词曰:“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此歌甫一露面,便遭职责。文化教育界多认为其有帝制自为之臭味而不屑一顾。袁世凯复辟帝制后,还将其中的“共和五族开尧天”一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意为皇位乃清室揖让而来。随着袁世凯的倒台,该歌也成为他的“挽歌”。

  1919年,北洋政府多方征求国歌未果,遂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词为两章,其一为:“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都同气同声同调同歌的中华,中华!来,三呼万岁中华,万岁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都同气同声同调同歌的中华,中华!”其二为“听,我们唤醒中华,中华,中华!看,君不见亚东四万万人的中华,中华!是同种同胞同志同心的中华,中华!来,发愤尽力中华,中华,中华!看,君不见亚东四万万人的中华,中华!都振起精神来,振作振兴中华,中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