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更迭的民初内阁(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最开始是拟采取美国的总统制,其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武昌首义后,为了南北和谈,统
图3:赵秉钧
赵秉钧倒台后,袁世凯欲借助进步党与国民党相抗衡,便提名进步党成员熊希龄组阁。在熊希龄内阁中,除了清水衙门为进步党占据着外,其余诸如外交、财政、陆军、海军等皆控制在袁世凯的手中。而熊希龄内阁制定了一大批施政纲要,却无一实行,因此,这届内阁被称为“纲要内阁”。当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后,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也宣告解散,熊希龄内阁只好下台。同时,袁世凯进一步利用各种手段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当上正式大总统并无限扩大总统权力,进而复辟称帝,内阁制彻底结束。
图4:熊希龄
袁世凯倒台后,段祺瑞出任国务院总理,重新组阁。此后至北洋军阀被消灭,政权一直被把持在北洋军阀手中,而各军阀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战事不断,内阁制早已远离了其理论上所规定的功用了。
民国肇建,虽然以内阁制为基本政体形式,但由于对其理论认识不清,如《临时约法》中既规定了中华民国实行内阁制,又规定了总统可以总揽权力,使得府院权责不清,这既造成了府院权力之争,也妨碍了内阁制的推行。同时,由于北洋军阀这个新旧参半的集团,还有明显的封建意识,没有树立起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规则意识,也阻挠了内阁制在中国的实行,民初内阁制的频繁更迭也说明了在民主共和的进程中,还会受到封建专制意识的强烈阻挠,民主之路任重道远哉。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