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更迭的民初内阁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总统制和内阁制是现代民主国家最基本的两种制度,总统制政府中,国家元首和最高行政权力都在总统手上,总统虽受议会控制,但不直接对议会负责。在采取责任内阁的政体中,内阁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党或多党组成,内阁只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处于虚尊的地位,没有实权。在民国初建时,对中国是采取总统制还是采取内阁制是有过激烈争论的,不过,最后,革命派与立宪派都认为内阁制更适合中国国情。他们均认为内阁制比总统制更能保障民主,防止专制。而且内阁制使得行政权和立法权得以融洽、调和,政府更有效率,也更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然而就是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更为稳定、更能保障民主共和果实的内阁制却在民国初年屡遭破坏,内阁更迭频繁,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掌握了更多的实权,可以随意玩弄内阁。
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最开始是拟采取美国的总统制,其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武昌首义后,为了南北和谈,统一中国,加快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便以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为条件。因此,南方的革命军便将《临时约法》中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依法组织首届责任内阁。在南方的革命军和北方的北洋军的讨论下,双方达成协议,以追随袁世凯多年的唐绍仪加入同盟会为条件,使其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进行组阁。1912年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并提出内阁各总长名单。在内阁成员中,有四名同盟会会员,不过只据闲曹,而手握实权的如陆军总长、内务、海军等部则是由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赵秉钧、刘冠雄把持着。总理唐绍仪虽然跟随袁世凯多年,但倾向于民主共和制度,他深知内阁的命运取决于议会中据有多数席位的同盟会,因此,每遇要务,便与同盟会员商量,而对袁世凯则是“持故力争”,使得袁世凯“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唐绍仪与袁世凯的矛盾终于在关于王芝祥任直隶都督一事上总爆发。为了削减袁世凯的势力,孙中山主张由亲同盟会的王芝祥北上出任直隶省都督,此举遭到袁世凯的反对,袁世凯提出改任王为南方宣慰使,前往南京赴职。总理唐绍仪拒绝在这一命令上副署,而大总统无视制度规定,径自下达命令。唐绍仪被迫辞职,后同盟会阁员亦对袁世凯此举表示反对,纷纷辞职。第一届内阁只存在了短短三月。这时的内阁既有同盟会会员,亦有北洋成员,还有立宪派成员熊希龄,因此,被称为“混合内阁”。
图1:唐绍仪
唐绍仪下台后,袁世凯认为责任内阁危机的原因是政党气息太浓,因此,他认为要组织超脱于党派之上的“超然内阁”,于是便提名陆徵祥组阁。但遭到同盟会的激烈反对,同盟会运用议会多数,否决陆徵祥对阁员的提名,并弹劾总理陆徵祥,陆被迫辞职。“超然内阁”也只存在了三个月。
图2:陆徵祥
“超然内阁”解散后,袁世凯欲提名其亲信赵秉钧组织混合内阁,也遭到同盟会的激烈反对。此时,同盟会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联合其他党派,重组为当时第一大党——国民党。宋教仁对西方内阁制度极有研究,深知责任内阁制离不开政党,便欲借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多数席位,进行组阁,从而达到限制袁世凯的目的。袁世凯为了满足国民党欲成立国民党政府这点,便以赵秉钧加入国民党为条件,使国民党选举赵为国务院总理。此时的内阁制已名存实亡,作为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内阁完全受袁世凯操纵,不再有政务上的独立性。后来,因赵秉钧指使人暗杀宋教仁的真相披露后,赵秉钧只好辞职。国民党幻想的“政党内阁”也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