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府院之争(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这次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民国初建之时,对民主政治制度理论认识的不足,使得总统与总理权责不明而发生争执。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为了走上独裁的道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无限扩大了总统的权力。袁倒台后,为了继续民主共和的进程,又恢复了《临时约法》。而当初在颁布《临时约法》时,为了限制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的权力,便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按照责任内阁制的要求,国务总理应处理具体政务,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但根据《临时约法》相关规定,其在赋予内阁权力的同时,又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据此总统应总揽政务,导致总统、总理权责不清,使得“办理属于大总统之职权事项实际上救灾总统府抑在国务院之问题而发生。”这种畸形的政体格局使得总统、总理都据法认为自己才是最终决断者。同时,内阁应是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的党派来组织,以期稳定,但是在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是国民党,而不是总理段祺瑞所代表的北洋派,这也导致内阁在权限上与总统、国会纠缠不清。
因此,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最终根源是对民主共和体制理论认识的不足,当然也与拥有重兵的总理段祺瑞自身的军阀性质有关。段祺瑞以强大的北洋军为后盾,而黎元洪的支持者却是没有军权的国会中的一些议员,最终以黎元洪的下台而结束。但是在第二次府院之争中,则是军阀之间的互相争斗。
第二次府院之争
北洋军阀在袁世凯在世时团结一体,但是在袁去世后,迅速分裂为直、皖、奉三方势力。黎元洪辞去大总统职务后,由直系首领冯国璋继任总统,总理仍是皖系首领段祺瑞。双方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产生矛盾。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以此扩充皖系势力,而冯国璋则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利益。1917年下半年,正当段祺瑞派兵进驻湖南,开始南北战争时,直系将领发表停战通电。段祺瑞辞职,冯国璋先后以汪大燮、王士珍为国务总理。12月,段祺瑞又策动包括直系将领曹锟在内的北方十督电请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只得让步。此时,西南军阀陆荣廷提出恢复国会,并主张停战,拥护总统。冯国璋发出停战公告并责成南北两军停止敌对行动。年底,北方十督发表通电,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皖系控制的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正式大总统,企图“合法倒冯”。冯国璋欲亲自出征西南,但遭皖系将领拦截和奉军入关“兵谏”,冯国璋不得已请段祺瑞再次出任国务总理。1918年9月,安福国会选举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冯、段二人同时下野,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
图3:冯国璋
两次府院之争都反映了民主共和历程在中国的艰难,不仅有理论认识的不足,也有实际中军阀的羁绊,民主共和任重道远。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