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府院之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即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有两次,一次是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争,另一次是总统冯国璋与总理段祺瑞之争。
第一次府院之争
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激化是在1917年5月府院双方就“对德参战”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受美国支持的大总统黎元洪反对对德参战,而受日本支持的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则力主对德宣战。在国会内部,反对参战的声音也渐渐占了上风,因此在参战问题上,形成了以黎元洪和国会为一方,以段祺瑞和内阁为另一方的府院相争局面。段祺瑞非常恼怒总统和国会联合阻挠参战案的通过,为了压服反对意见,达到参战的目的,段祺瑞以北洋军团为后盾,于4月25日在北京召开各省督军代表会议,疏通对参战有异见者。而且日英法等国家都赞助段祺瑞,支持中国参战。5月1日,内阁通过参战案,但是黎元洪却将参战案交予国会讨论。大总统此举引起段祺瑞一方的激烈反对,有人称“非去黎元洪,毫无办法”,“国会不通过,便解散国会。”为了迫使国会通过参战案,段祺瑞嗾使部下组织“公民团”,对国会施加压力,但国会仍未通过,许多议员离职表示反对。最后,段祺瑞不得不以解散国会的方式解决问题。北洋各省督军上呈黎元洪,以对制宪条文扩大国会权力不满为由,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则宣称没有法律依据解散国会,声明惟有段祺瑞去职方可解决时局问题。督军团见此举不成,欲采取更为激烈之措施。黎元洪则决定先下手为强,在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之职,任命外交总长伍廷芳代理其职。段祺瑞离京赴津,策划解散国会并倒黎,并发表声明,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声称之后一切事不由其负责。在此矛盾激化之时,一心复辟的张勋利用了双方都倚重其搬倒对方的时机,率领辫子军进京复辟。段祺瑞则组织讨逆军,赶走张勋,成了三造共和的大功臣。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由冯国璋担任总统,府院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图1:段祺瑞
其实,府院之争由来已久。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任国务总理的北洋首领段祺瑞力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因其老实,易于妥协,而且没有什么势力。总统与总理在“就职之初,意见甚融”,不过不久因国务院秘书长人选上双方发生龃龉。段祺瑞欲推其亲信徐树铮任国务院秘书长,但却因徐为人跋扈、盛气凌人而为黎元洪所坚拒。最后在北洋元老徐世昌的劝说下,同意任用徐树铮担任该要职,不过,双方恶感已生成,对黎元洪更没有好脸色。徐上任伊始,便提出《国务院权限节略》,以此进一步限制大总统的权力。在实际操作中,徐树铮更是“欺黎势孤,凡事专擅”,此举引起黎元洪的亲信政客和支持黎的国会中的国民党系议员。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愤而辞职,继任该职的丁世铎提出《府院办事手续》,“主张大总统出席国务会议为根本救治”,并认为大总统对国务得自由行使其职权,如对用人不同意得拒绝盖印;阁员应随时向总统面商要政;国务会议事前须将议事日程呈报,会后须将议事记录呈阅。同时丁又联合内务总长孙洪伊一起对抗徐树铮。后来众议院议员弹劾徐树铮,孙洪伊也欲借此倒阁,此举激怒了段祺瑞,段欲罢免孙,不过黎元洪拒绝盖印。最后,又是徐世昌出面调停,以同时罢免徐孙二人而结束,但双方罅隙已进一步扩大,终于在后来的对德参战案上总爆发。
图2: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