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2)

辛亥革命网 2010-07-2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方式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一连串的挫折和失败。在护法战争中,他依靠南方军阀打北洋军阀,但“武人之

        与此同时,在孙中山的策动下,粤军邓演达会同滇、桂军驱逐了陈炯明。2月,孙中山由沪返粤,任海陆军大元帅,第三次重建广州革命政权。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地决定“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并确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孙中山更加热情地欢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加速国民党改组的准备工作。8月,他派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和王登云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并邀请苏联派政治和军事顾问来华帮助中国革命。9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要求,派常驻广州代表鲍罗廷具体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0月,鲍罗廷在广州同中共中央开会讨论改组国民党的方法,决定力劝孙中山召集改组会议。24日,孙中山委派廖仲恺、谭平山等九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李大钊、汪精卫等五人为候补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全权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25日,孙中山委托廖仲恺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改组计划,同时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办理改组事宜。廖仲恺坚定地、全力以赴地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20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65人。李大钊、鲍罗廷等参加了大会领导工作。大会在讨论国共合作时,遭到了国民党右派势力极力反对,经孙中山和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的坚决斗争,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决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在24名执行委员和17名候补执行委员中,包括有廖仲恺等左派和胡汉民等右派。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等也被选入。特别是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根据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还规定有独占性质的大企业“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有很大的发展:民族主义由笼统反满到直接反帝;民权主义由抽象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实行普遍平等民权,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由空洞的平均地权,到承认“耕者有其田”,并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这种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和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但是,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仍有本质的不同,这主要是政纲(三民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纲领)和世界观(三民主义的宇宙观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的不同。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圆满成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原来的资产阶级政党变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渴望祖国早日摆脱贫困落后和长期分裂的局面,矢志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以伟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由此造成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