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
辛亥革命网 2010-07-2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方式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一连串的挫折和失败。在护法战争中,他依靠南方军阀打北洋军阀,但“武人之
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一连串的挫折和失败。在护法战争中,他依靠南方军阀打北洋军阀,但“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结果到处碰壁,一筹莫展。特别是他培植多年、以为“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陈炯明,竟于1922年6月趁北伐军正要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二十万元捉拿孙中山。“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完全陷入绝望里。
正当孙中山处于绝望的时候,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又诞生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危难中的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促使他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开始走上新的道路。
孙中山从十月革命的光芒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早在1918年,他就给列宁发贺电,表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向他提出建议:一要有一个联合各界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的好政党;二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孙中山对此表示赞同。1922年8月孙中山避难到上海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又在沪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指出了中国祸乱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革命口号,并明确提出与孙中山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李大钊多次与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给孙中山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年8月马林再度来华。中共中央根据马林传达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作出了部分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同拜访孙中山,提出了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主张,孙中山欣然表示同意。不久,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等相继加入了国民党。
1922年9月和11月,孙中山在上海先后召开了研究改组国民党计划和审议改进党务的会议。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应邀出席,并派代表参加草拟国民党的改组宣言和党纲、党章。1923年初,在李大钊、林伯渠的帮助下,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苏联代表越飞,进行了多次会谈,于1月26日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再次表示欢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确立了联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