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李淮成 查看:
《新青年》除追求民主之外,另一个口号是提倡科学,尤其提倡自然科学。科学和迷信是对立的,中国虽然没有出现过文艺复兴时代那样献身科学的“巨人”,但是,人民群众中因破除迷信,触犯“天条”,亵渎“神灵”,而被处死的则大有人。
鬼神之说,起源于原始社会,历代统治者利用和发展了这种鬼神之说,使之更加系统化、宗教化.给广大人民群众套上了一副沉重的迷信枷锁,而便于他们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除提倡尊孔读经之外,还大力宣扬鬼神之说。1917年秋,上海便有一帮封建文人筹划创建迷信团体。他们在当年10月正式开设了“盛德坛”,成立了“上海灵学会”,并出版《灵学丛志》,狂言:“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运遂促!”对于这一股妖风,当然不能为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青年》所容忍。《新青年》创办不久,便展开了一场和有鬼论的斗争。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五号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发表了专文或杂感,针对“灵学”进行了批判。同年10月,鲁迅在《新青年》王卷四号上对此问题发表的随感录,则在实际上为这次争论做了科学的总结。他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更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昆,所以自然而然,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他又说:“据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亡国灭种的中国,那种‘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对头的科学!——不是皮毛的真正科学!”在自然科学的传播上,鲁迅在1903年就写了《说相》和《中国地质概论》。前者通过对最新发现的放射性物质的介绍,描绘出一幅充满着运动物质的唯物主义世界的构图。后者则介绍了康德一拉卜拉司的星云说,鲁迅在介绍这个学说时,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1907年,鲁迅又写了《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前者介绍了近代各家重要生物学者的贡献,阐发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后者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发展,着重指出生产实践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反对人们脱离科学去“思理孤运”。可见,五四前期的一些醉心于“法兰西文明”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自然科学方面,大都是赞成唯物论的。他们在破除迷信和愚昧方面,具有~定的建树。
此外,《新青年》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孔教、孔学、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陈独秀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证旧礼教、旧道德与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孑L子之道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他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的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以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力与名誉,于多数国民幸福无与焉。”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另外,李大钊、吴虞和鲁迅等人也纷纷起来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参加战斗。
《新青年》在向孔教、孔学和封建礼教猛烈进攻的同时,又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活文,有力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文学革命对于破除封建束缚、传播民主思想,起了很大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就开始逐步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为其主要内容了。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日益增多。仅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时间内,全国就创办了二百多种刊物。当时还成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新思潮的团体。有些团体在广泛地研究新思潮的同时,也开始有组织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反杜林论》等也开始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在此期间,虽然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唯心思想,如柏格森、尼采、杜威、罗素等人的理论,也一度被当作新文化介绍到中国来,但很快就被先进的思想畀识破其真面目,而不能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日方升,光彩耀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大恐慌。北洋政府连续下令查禁“过激主义”的刊物,到1920年初,北洋政府通令查禁的刊物达八十三种之多。但真理是锁不住的,不管反动势力怎样三令五申,一禁再禁,马克思主义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不断地在中国传播着,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直接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作为近代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五四运动,是以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先导的。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依然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可说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和深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就不会有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也就不会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阴谋称帝、反动势力大造尊孔复古舆论、民国招牌也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发生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企图通过揭露批判封建思想,唤醒人们特别是青年的觉悟,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真正建立起一个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和深入。但更为重要的是,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所作的猛烈批判,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使广大青年从沿袭几千年的孔夫子封建宗教教条统治下解脱出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产生了李大钊、鲁迅这样无愧于时代的“巨人”,而在稍晚些时侯,又培育出毛泽东、周恩来那样杰出的革命领袖。尤其是中国启蒙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直接衔接起来了,因此,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