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社会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李荣武 查看: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90个春秋。在这期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回顾与反思。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回顾和反思。还是颇有教益的。
一、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兴起的时期。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近代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反帘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在辛亥革命时期却出现了资产阶级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奇特现象。20世纪初期。有民报》、新民丛报》、太公报》等40多种报纸和刊物比较集中地介绍了社会主义学说。至于在文章中顺便讲到社会主义问题的就更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兴起来了。但是,由于19世纪20世纪初。欧洲共产主义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派别,科学社会主义者处于少数地位。这种状况下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加之国内的介绍者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学识水平各异,即使对同一种理论的介绍研究。也会产生各式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这就使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思想流派;当时有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主义。等等。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主义而言,还有民生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均贫富的共产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时并不占主导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之所以出现资产阶级介绍社会主义的奇特现象。其原因:首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外国大资本和本国封建官僚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冢深受大资本的凌辱欺压之苦,所以社会主义理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竞争所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阶级对抗等危害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时,既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善果”。也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果”。因此,他在阐明民生主义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他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极发达后。只有富人和穷人两种’:社会便分为两种绝大阶级:一级是极大的富人,一级是极苦的穷人”。极富的人虽然安乐。但大多数人还是痛苦’:最后必酿成社会上贫富激战之害”。孙中山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之后得出了。应使中国‘L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的结论。
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无力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竞争,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就幻想用国家政权给与保护,天真地盼望在国有的情况下‘平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对社会主义理论中财产公有的主张他们也可以部分地接受。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就是‘天下为公”。他的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即是生地国有”,他把生地国有’,看作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孙中山还把他的民生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当然他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但两者之间并非没有任何相通之处。更非完全对立。在使广大群众摆脱压迫和获得普遍富裕这个基础上。两者是一致的。因而孙中山才宣称民生主义同共产主义‘是一个好朋友”。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富有政治抱负的中国政治家既木否认中国应走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也不愿完全循规蹈矩地去照样走。而是既搞资本主义,又同情社会主义,在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化工业的同时进行防止造成两极分化的社会革命。因而出现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和社会主义方向的选择
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辛亥革命失贩后。孙中山等真正的革命者不得不重新思索,改弦更张,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幻想。而选择与中共产党合作,寻找新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