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居伟忠 查看:
恩枢斯曾引用傅立叶的话说:“在每一个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般解放的天然尺度。”近代妇女在历史大潮推动下,开始接受西方观念,“传教士提倡开办女校,反对缠足。外国的观念和事例提供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新形象,民族主义和自由的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酗这段话对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发生的分析较为贴切。妇女是在一大批知识分子传播“民族主义和自由的理想”之后开始觉醒。知识分子受天贼人权理论启发认识到“夫得自主女亦得自主”,非“夫尊而妇卑,可以夺人天赋自由之权也。”
妇女解放首先从反对缠足开始。中国缠足始于南唐,由贵族层蔓延到民问。缠足深入农村妇女丧失劳动力,使维新派十分忧急,1882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家乡创立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1897年康有为又与梁启超、谭嗣同在《时务报》上发动组织不缠足会;1898年7月康有为上书光绪《请禁妇女裹足折>。反对缠足已为社会共识,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颁关于禁止缠足致内务部令:“至缠足一事,残害肢体,阻瘀血液,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生理所证,岂得之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厥,深居简出,教育实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
不缠足观念为妇女接受,至民国初年,“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902~1903年,马君武将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与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川)的女权学说输入中国,译成《斯宾塞女权篇>和穆勒的《女人压制论》1912年,成都《女界报》发表穆勒《女权说》的白话文,女权运动蓬勃兴起,卢梭、伏尔泰的女权学说同时引入,孙中山很自然接受西方男女平权的思想,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他就注视妇女的作用,叮嘱何香凝在日本留学生中“物色有志之士,广为结交。”并说:,只要有志之愿参加同盟会,不论厨子、、丫环、老妈,我们一律接受,。旧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时他个人明确表态:“中华妇女有完全参政权。”
妇女鳃放运动第一阶段是女性自我意识启蒙阶段。所谓“朝闻倡平权,视其人,则日伟大夫;夕闻言平权,问其人,则曰非由帼。”有的女子翻语道:“男子倡女权,因女子之不知权利,而欲以权利相赠也。”“夫既有待于赠,由女子已全失自由民主之资格,而欲以权利相赠也。”“夫既有待于赠,则女子已全失自由民主之资格,而长戴此提倡女权者为恩人,其身家则仍属于男子。”所以有女子提出:“女子曷不自谋恢复,曷不禁他人之俎,而赠我新中国之光彩乎?”第二阶段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办女学。1898年6月,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经世女学”在上海开办,以后北京的女子师范、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公立女子学校、南京的旅宁女学、长沙的周南女塾等相继出现,据统计,1907年有女子初等学校391所,女学生1 1 936人。同时女子办报结团体行于世,1902年--1912年全国各种妇女报刊共43种。孕拒俄声中,妇女团体“共爱会”宣告成立,此后有“对俄同志女会”,“女界自立会”、“女工崇实会”、“女子进行社”、“女子兴学保险会”、“女子研究会”、“妇女宣讲会”、“中国国民妇女禁烟会”、“家庭医生研究会”、“慈善会”、“赤十字社”等兴起于全国。
‘妇女解放的高潮是女子要求参政,辛亥革命使中国“专制变成了共和”,激发他们参政的要求。1911年11月,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林宗秦等发起组织“女子参政同志会”,次年5日派代表赴南京见孙中山要求女子参政权。最能反映近代妇女解放水平的是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九条政纲:(一)男女平权之实现;(二)女子教育Z普及、实施;(三)象庭妇女地位的向上;(四)一夫一妻主义之实现;(五)皇由婚姻之实行及无故离婚之禁止;(六)妇女职业之勋行;(七)蓄妾及妇女买卖之禁止;(八)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九)公娼制度之改良。
妇女平权要求必然引起家庭、婚姻制度的变革,1904上,<女子世界》刊载丁初栽《女子家庭革命说》,文甲直指家庭革命的必要:“综观女权削弱之·原因,半由亲族爱情之羁勒,半由家庭礼法社会风俗之侵淫,而何莫非由于君主立法三千年如一日。女子乎!欲革国命,先革家命……《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反映家庭婚姻变化。
另外从易卜生《娜拉》一剧风靡全国看出妇女解放的进步。娜拉对丈夫宣布:“对我自己负有神圣的责任”后,砰然关上家门,以示与制造自私、奴性、虚伪和卑怯的社会决裂时,引起满堂喝采。《新青年》有文章评论道:“当娜拉之宣布独立,脱离此玩偶家庭,开女界广大生机,为社会之警钟,本其天真烂漫之机能,以打破名分之羁绊,得纯粹之自由,正当交际,男女之爱情名义下,传统婚姻被破坏,“恋爱自由”成了十分流行的口号,几乎和妇女解放的意义相同。”
不难看出,妇女从裹足不出家门到参政,像娜拉一样离家出走,表明旧有的男尊妇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贞操贶、婚姻观都己走向瓦解。
五、习俗变迁
走西方强国之路,必须革除陋习,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中关于改革习俗方面的有:严禁鸦片令;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令内部务通饬禁烟文;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令;内务部报告禁赌呈现;内务部请大总统查禁陋习及禁售各种赌具呈;内务部令南京巡警总督取消批准私立花柳检查送院及私人假用公产文;在政府倡导下,社会风俗起很大变化。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关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具体表现在:
(1)剪辫易服。把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的标志,剪辫就是对清朝统治的否定,江苏沐阳民谣唱道:“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一时间,“不剪发不称革命,并且不称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服饰在民国初年,“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这高阁。”新派人物和青年人多穿西服,“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2)改革礼仪。废跪拜,行握手鞠躬礼,1912年8月7日公布民国《礼制》共2章7条第二章,女子礼 此法公布不久,北京“凡于始丧喜事仪制,前清拜跪礼节,今概改用鞠躬。”毋改称呼。在南京临时政府<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倡导下,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之以“先生”“君”以示平等。
.由上可见,民国初期各方面的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实属改天换地的变化,虽然有许多复辟复古、回归封建传统陋习的明河暗流,都不足以淹没社会进步的主潮流。社会进步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世界上所有处在转型期国家都有的经历,是历史进程中的共性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过多指责和不切实际的苛求民国初期的完美,同时,当我们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时,不得不把这种进步看作为辛亥革命的结果。事实上,辛亥革命的影响还延伸到更远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在很长时间内被高扬,对历史进程发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论,就更不该把辛亥革命的“失败”简单化,甚至否定这场革命的必要性和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