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居伟忠 查看:
一向以“在商言商”为原则的商人阶层出于自身利益及其政治意识的发展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参与政治活动。民国初年有些商会领袖认识到“中央财政我商人担负最重,政事之良否亦与我商人关系最切。”、1922年国是会议在资本家阶级看来可以代表全民公意,可以召集国会以制定宪法。1927年底,上海总商会主席冯少山在商务联合会议上曾说:“我商人年来对于埋首商业不政治陋习,确己逐渐破除。”国会议通过的<对内宣言》称“希望商人对于政治有深切之了解,为积极之参与”,表明资本家不再停留“商务应办商务他事不应办,国会事重,商人不移资格,更不能办”的思想水平,走上西方商界积极参与政治的道路。@ 北洋政府也不得不接受社会转型现实,因为这时政府财政主要收入不再单纯依靠封建性田赋和税收,大部分已来自资本主义性质的贷韧税、关税、盐税和公债。据北洋政府1 919年到1925年各年度的预算,在几种税收的年收入额中,田赋仅占22%。
不管各阶层接受社会变迁带有某种盲目或被动成份,接受的阶层如此广泛,完全可以认为没有辛亥革命推动这一前提,民国初年的社会进步就根本不可能。
二、社会政治进步
重视法制建设,向法治社会迈进
民初颁布了大量的法令,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国民享有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自由、官民平等权利。立法创制方面: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中央行政各部及权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经济方面:保护私有财产,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垦殖等。据不完全统计,1915年到1 921年,涉及政治、经济、司法、文化、教育的法令达391项。
孕育多党制的政党政治
西方社会建党结社,表达各阶层各团体人民思想,政党政治是近代社会政治成熟的一个标志。民国初,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作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除巾南各支、分部有自制党证者外,仅由总部事务所办理党证的己达六万左右,而要求加入者仍然很多,以至印刷厂印制党证,日制千枚,恒苦不足应用,只得每天增千枚。”社会党建成半年左右,南方各省就建立八十余处支部,并且党势之扩张恰如燎原之势正在向全国蔓延,八个月后,江亢虎称全国“支部四百余起,党员二十余万”。同盟会更是“一日Ij舒者率数千。”党社发展以至北京路上“有不相识者,间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的景况。”
建构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1 912年5月临时政府颁布国会组织法和议员选举法,主要规定:议会开会及闭会;议员资格;议长副议长的无记名选举;各种常任及特别委员会的设立;政府议案非经委员会审查不得议决;预算审查;弹劾总统;建议权、质问权及请愿受理权;两院互为补充等等。还规定:参议员 k每省10名,共274名;从议员各按比例每80万人中产生一名,共596名。从1 9 1 3年4月到1 2月间,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达173件,提案内容十分尖锐。
由于法制建设,社会开始向法治迈进;发展政党政治建构民主政体以代替封建专制;据弃传统陋习走向现代化,这些政治进步及新型政治述剃尽管以后发生严重畸变,但毕竟开中国历史先河,是中}国社会转弛期的伟大变革,其影响十分深远。
三、社会经济发展
民国初年,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因此主张:“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9在此倡导下,191 2年到1921年颁布经济法规40多项,内容有工商,金融、权度、农村诸类。在法规鼓励引导下,社会经济踺康发展。
四、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