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改造与转型(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韩小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的失,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一系列政治性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如建立一些资产阶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一系列烈士追悼会等,如在安徽,举行徐锡麟等烈士追悼会,“到者数千人…一志在共和,凡我同人,当以共和为惟一之目的,尾随致送者不下万人。”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出现了申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四热”:(l)政法热。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学习政治、法律知识,“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各类法政学校和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猛增。(2)政党热。政党、社团之多,犹如过江之鲫,仅广州一地就有100多个,上海有80多个。(3)办报热。各地报纸“风起云涌”,1913年7月之前“全国有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当时平均每10人有l份报纸。“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而且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乃至公开斥责大总统。(4)竞选热。从1912年底至1913年初,各省进行国会议员选举,竞选者奔走四方,发表演说。当时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了1908年清王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潮流。以后“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袁世凯、段祺瑞、张勋等复辟企图的可耻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  政权机构的改造与转型:力图建立廉沽、平等的“公仆”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使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满清封建政权相区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新生政权的良好形象和威信,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加强对旧的官僚机构的改造,全力建设新生政权机构。   

1.全面改造和整顿旧的封建官僚机构 

  经过长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清王朝官僚机构的腐败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对辛亥革命后的各地新政权的现状表示担忧。认为:“各省光复以来,各地行政长官及带兵将领,良莠不齐,每每凭借权势,凌轹乡里,有非依法律辄入人民家宅,搜索银钱、衣物、书籍据为己有者;有托名筹饷,强迫捐输,甚且虏人勒赎者;有因小忿微嫌,而擅行逮捕人民,甚或枪毙籍没,以快己意者;排挤倾陷,私欲横溢,官吏放手,民人无依。”“若不从严缔治,将怨郁之极,铤而走险,恐非地方之福。”而且“各省独立以来,惟军政一节,全归我有,而地方官吏如府县各缺,皆仍满清之旧人。”“国家危象,莫大于此。”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南京临时政府根据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等政治组织原则,在建立资产阶级各级行政机构的同时,在坚持资产阶级政治素质的前提下,积极如强对吏治的改造。“民国成立,万端更始,旧日城社,扫除略尽,整顿吏治,时不可失。”要求各地“务当悉心考察,慎重铨选,勿使非才滥竽,贤能远引,是为至要。”非常重视官吏的考核、选拔和任用,坚决反对封建时期腐败的官僚制度。“关于内阁之设备及其组织用人之道”,“惟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清王朝腐败吏治遗留问题和南京临时政府吏治的混乱问题,“莫如速行文官试验,将其所得之才,分发各省,俾得改革之真际,而地方赖以巩固,即国本赖以不摇。”因此,在孙中山直接领导下,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选拔官吏和官吏监督管理制度,如“文官考试章程”、“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文官考试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等草案,初步规划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僚制度建设。 

  2.彻底废除封建衙门的陈规陋习,树立资产阶级新政府廉洁、平等的“公仆”形象    早在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布告天下:“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光实业,促进教育,推广东半球之商努,维持世界之和平,俾五洲列国益敦亲睦,于我视为唇齿兄弟之邦。因此敢告我国民,从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以营私为无利,以公益为当谋,增国民之荣光,造国民之幸福。”因此,临时政府明确规定:“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的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之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日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样,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正式确立了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这在中国历史是第一次。而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以身作则,当他得知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消息时,马上致电各省都督,“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自顾材力,诚无以当,”,“且总统不过国民公仆,当守宪法,从舆论”在孙中山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南京临时政府还积极为树立廉洁奉公的新风尚进行了种种努力。实行低薪制,上到临时大总统,下至一般政府官员,每人只领军用券30元;政府官员,无沦其职务高低,食宿都由政府统一提供,“亦一律平等,满清官僚习气,扫荡无遗”,全力扫除了中国旧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同时,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同样制服,这种制服以后称为中山服,流传至今。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清末,跪拜之风十分盛行,这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一种落后、愚昧的礼仪,反映了在专制主义束缚下的长幼尊卑的封建等级思想,这与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权思想是完全不相容的。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初,孙中山就明确提出废除跪拜之礼,并把它改为“相见时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这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风尚,并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一直到现在都是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礼仪。

  社会道德的改造与转型:力图建立有别于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新道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