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对武昌起义的态度(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铁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关于日本对武昌起义的态度问题,近年来,试论日本对武昌起义的态度,

  10月12日,武昌起义的枪声还未完全停止,湖北军政府即以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驻汉口的各国领事发出照会,表示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这份照会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行动之前发出的,故不能看成是帝国主义武装压力的产物。革命党的这一行动,虽是一种向帝国主义妥协的表现,但它确是一种斗争策略,直接起到了促使各国中立的作用,各国也因此感到这次事变与以往“变乱”之不同。   

在此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驻汉口总领事向本国政府的消息报告电文中,多次提及革命军“对于一般民众以及外国人之生命财产,并未加任何危害,亦未发生袭击官钱局或掠夺财物等类事情”。 “革命军占领汉口期间,不仅对于外国人,即对一般良民也都秋毫无犯”。电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于10月1 6日致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也说:“此次革命行动,秩序井然,并于外人利益,菲常尊重,与从前此等乱事,大不相侔。”

根据日本及各国驻华使节的看法,可以说帝国主义在当时并未弄清这次事变的性质。当然,他们的政府也不可能立即对这种不危害外国人生命财产的“秩序井然”的事变进行武装干涉行动。如何应付武昌起义这突如其来的事变?日本除采取了上述的应急措施之外,几乎立刻实行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同样的政策。即在战争中“严守中立”。10月18日,各国驻汉口领事团联合发布了一个中立布告,声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民军互起战争,查国际公法,无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战,该国国内法管辖之事,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应严守中立,不得藏匿两有关系之职守者,亦不得辅助任何方面之状态。据此,本领事等严守中立”。

   这个中立政策的宣布。显然是对12日湖北军政府对外照会的答复。其目的与其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一样。都是为了保护他们在华利益免受革命的冲击。这个中立政策虽具有虚伪性,但不能不承认它的真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当时对武昌起义的态度。公布这个中立政策本身。正说明帝国主义在当时还处于观望时期,还没有决定对这一事变采取怎样的实际政策。故不可能立即采取武装干涉的行动。 

  四、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茼复杂的国际关系,日本不敢贸然对华采取行动

   对中国这次事变,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不能单独采取行动,自命在中国有着特殊利益的日本也是如此。在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华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赞同下,日本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11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致其驻华公使伊集院的电报内容就说明了这一点,“关于清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据几次来电观之,只能说目前尚处于未可预测之状态。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必须密切注视形势演变,以便慎重决定态度,万不可过早做出结论,或贸然采取各种措施。因此,帝国政府一面要随时做好准备,毫不松懈,一面要洞察形势发展真相,并探索各国动向……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率先确定态度,既无必要,亦无基础。况我国在确定态度时。事先至少需与英国政府进行磋商。”

   当袁世凯从河南彰德进京后第五天,要求日本政府给予援助时,伊集院回答,“贵国政府若仅限于日本一国,帝国政府自可立即采取措施援助贵国。镇压变乱。但目前各国间之关系极为复杂,我国一举一动都可能造成各国干涉之端倪,故帝国政府严守中立,不使他国有干涉余地。”

    上述材料说明,武昌起义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帝国主义各国除共同宣布中立之外,没有采取其他共同行动。对申国局势的演变,仍处于观察之中。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任何一国,即使是日本也未敢单独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干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武昌起义之后,日本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目的,并不是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恫吓。也没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企图,而是旨在保护其在华既得利益并试图乘机扩大这种利益。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赞成中国革命,或真心实意地实行中立政策。只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蓬勃发展的革命势头使他们不得不采取“静观”态度,以等待和寻找时机,妄图更巧妙地攫取更大的在华侵略权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