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王玉英 查看:
武昌起义的爆发,一度使列强诸国受到极大震动。他们认为如任此种情形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怕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于是列强采取各种手段来破坏革命。然而,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其原因何在呢?
1.列强之间矛盾尖锐,难以形成侵华联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尤其是重 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异常尖锐。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不允许他们联合或单独出兵大规模武装干涉辛亥革命。列强心怀鬼胎,各有打算:日本是图谋武装干涉辛亥革命最激进的一个国家。它的目的是,利用地利之便,由日军在侵华联军中担任主力,一举吞并中国东北,并以长江为界造成中国南北长期分裂,将革命势力限制在长江以甫,在北方则是清政府成为日本卵翼下的一个傀儡政权;沙俄一直就对中国怀有领土野心,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初,沙皇政府即认为这是它吞并满洲和新疆,实现其黄色俄罗斯”计划的好机会,并且拟定了军事行动计划,打算第一个出兵中国;当时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正在全力准备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英国为了抗拒德国在欧洲、中近东和北非的进逼,早在武昌起义前几年,就把它在远东的主力舰调回欧洲,而在亚洲采取了暂时维持现状的防守政策。英国认为,如果公开出兵帮助面临末日的清政府,其结果不仅会把中国革命的烈火引到自己身上,而且还会给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对长江流域垂涎已久的日本和德国以扩张势力的良机。所以,英国自己无力出兵干涉辛亥革命,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出兵中国。它警告日本,不得单独行动;而法国从对中国革命采取投机政策出发,不愿公然进行干涉,同时也不愿坐视他国乘干涉之机,谋取特殊利益,因而,它情愿和英国采取同样的‘中立”态度;至于德国,它为了把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英、法的力量牵制在东方,所以在财政上和军火上支持清朝政府, 长期持续下去。同时,又由于它在远东的经济、军事势力较小,不愿看到其它强国对中国实行瓜分和控制,从而限制它自己在中国的扩张,所以也反对日本对华出兵,独占厚利;美国的在华势力和德国相近,它在远东的兵力既不及英国也不及日本,不可能从武装干涉中取得很大好处。茌华盛顿当局看来,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只会导致日本这类国家在华势力的扩张和加强,这显然不利于美国在华势力的发展,所以也反对日本单独出兵。美国在德国赞同下,提出各国基于往华利益一致”的前提,共同商定L致行动”的原则——‘中立”。这一原则,一来可以抑制日本独占侵华权益的野心,二来能暂时协调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三来便于一致对付中国革命。所以,这一政策提出后,不但赢得了英法的欣然同意,就连日俄两国也不得不勉强表示接受。沙俄虽然很想联合日本出兵,但又不敢过分立异,它从帝国主义世界政治的全局考虑,意识到还有一系列更重大的问题需要和英法保持一致,不能公开反对自己的盟友。至于日本,虽然野心勃勃,但毕竟力量有限,不敢过于违背欧美列强的意旨,只好放弃武装干涉的计划,在‘中立”的幌子下寻找新的干涉办法。
2.中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列强没有对辛亥革命进行武装干涉的更重要原因,则是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武昌起义以后革命的烈焰迅速燃遍全国,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出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料之外。英国驻华武官向国内的报告说;他深信,从战略观点来看,清朝政府似已没有希望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更明确地指出:这个运动广泛蔓延的性质,以及它到处获得成功事实,已使一切用武力来挽救这个国家清朝政府)的企图失去了可能性。”而且辛亥革命比之义和团运动,有着更』、‘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企图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烈火,不但毫无把握,反而可能促使这场革命发展成为远比义和团运动更广泛更有力的反帝运动,而这恰恰是列强最担心的。因而,在这时,它们已经不再把使用武力看作是干涉中国革命的最好方式了。
3.临时政府对外政策的妥协。1911年10月12日,即武昌起义的第三天,湖北革命军政府向驻汉口各国领事发出照会。照会计有七项内容,可以分两部分,其中前四项是向列强所需的承诺,总的精神是,它们所有既得侵略权益,将继续受到革命军政府的保护。南京政府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采取对外妥协的方针。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在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发表的宣告各友邦书》中重申:承认清朝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条约,负责偿还清朝政府的全部外债和赔款,尊重各国及其人民在中国所获得种种权利。他们幻想以此换取列强对临时政府的承认,并且希望各国政府能同中国更笃友谊”,捉携亲爱,视前有加”。为了进一步向列强表示敦睦的诚意,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还特别颁布了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不许华人携带武器在租界行走,不得缉捕逃入或潜藏在租界的反革命人犯,不准在租界搜查和扣留偷运接济敌人军火的外国兵轮。所有这些外交活动,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运用革命政权的力量去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特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中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也使帝国主义侵略者感到,中国的这次革命,暂咐还不至于损及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10月16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给伦敦的一份电报中,即反映了这种看法。朱尔典在这份向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革命)运动进行得很有秩序,对外人利益表现了明显的尊重,所以它和以前所有这类起事有所不同。”法国驻汉口的领事也认为:革命党的目的在改良政治,绝非无意识之暴举,不能以义和团一例看待,而加干涉。”临时政府对外政策的妥协是列强放弃大规模武装干涉改用严守中立”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