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亥革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学解读(7)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马向远1,王勤玉2,苏趁霞3 查看: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
辛亥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是中国近代史上国家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不论它的成功或失败都注定是我们认知和探索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将近一百年了,但它所折射出来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学意义却依旧闪闪发光。
至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国家与社会二者是处于非平衡而且缺乏沟通的、僵硬的关系模式上的。这种关系模式不但决定了二者之间矛盾的存在而且决定了矛盾的解决是以不断激烈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它不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也会阻碍和迟滞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因此,这种关系的国家和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落后的、不安全的和多灾多难的。根据公民社会理论。在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下,有两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一种是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如拉丁美洲和东亚的权威主义国家。在这种国家中。国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则被严格的束缚和控制起来。呈现出分散的、落后的和被奴役的状态,从而这种国家的发展不是建立在通过社会的发展而是通过对社会的绝对攫取来发展的,通过对社会的绝对削弱而求得自身的存在的。如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强国家的“强”是相对的、是衬托出来的、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和非发展型的。在这种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里,强势的政治不断地吸噬着社会的有限资源,加重着社会的负担,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推向危机的边缘,从而动摇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在这种模式下的国家要想避免危机,统治者就应善用国家强势的政治资源,逐步推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发展公民社会,增强社会基础,变政治资源为社会资源,增加其自主权力和合法性。反之,如果国家不能顺应时势主动变革,就最终必然会在公民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四分五裂,分崩离析。当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时,国家内部必然会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国家根本无法主导社会发展。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公民社会的日益发展而要求开放政治进行变革,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诸侯割据”。变乱纷呈、复辟旧制而阻挠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两种惰况的综合恰恰就是清末民初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矛盾所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统治者就必须建立尽可能广大的同盟军以扩大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必须逐步推行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政治体制改革,吸纳新兴社会力量以增强其自主权力和合法性。否则,政治转型就缺乏基础和动力,而即便开始转型。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和巩固。
由此可见,在国家和社会关系条件下,国家为确保其自身的强大,必须积极培育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就是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推进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立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国家的政治资源能顺畅的为社会所用,转化为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能顺畅的为国家所用,转化为政治资源,国家与社会才会呈现出动态的、稳定的、良性的、互利的发展态势,才能避免转型的失败和震荡、才能渐趋达到一种避免了不平衡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强国家和强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