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权政治第一章(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郭世佑 查看:
清朝统治者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明显感到不变革是不行了,连一向刚愎自用的慈禧太后也对随从说:“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事,更向何处诉说呢?”不能说她连半点改革的诚意都没有。但问题在于,一场成功的改革需要一流的政治家主持其间,上下同心,慈禧在国人心目中却只是一个擅长玩宫廷权术的权力狂,她“但知权力,绝无政见”,只看重“利害切身”。再说,一个曾经双手沾满谭嗣同等维新志士鲜血和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去供自己玩乐的最高统治者去主持改革,究竟会有多大的人格感召力与政治号召力?不仅反清志士的《革命协会章程》痛斥“狗屁的上谕”,连官方派往日本监督湖北留学生的钱洵也指责说:“新政必无望,要此东三省何用?…‘目下所谓上谕者,仍是狗屁大话!”至于清末政坛贪污腐败成风,“赃物累累”,已属公开的秘密,连“忠孝节烈之名”都往往“以权势得之”,还有人等着在“新政”中大捞一把。 ‘新政”足在西办列强已经操纵中国经济命脉而姗姗来迟,小仅政治动员十分有限,而且财政匮乏,捉襟见肘“新政”的汁划不叮谓小庞大,实施速度也不算很慢,但资金严重 短缺,除了大鞋赔款需要支付小沦,练新军、办实业也罢,兴学堂、派留学也罢,还要各地办警政、各类前所未有的调查与选举、地力‘自治等等,样样ir;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如果按照编练新军36镇的汁划,每年就需花费5400万两以上,而清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9000万两左右.还在“新政”启动之前,财政赤字即达l 300余万两,10年之后却噌至8000万两左右 在此情况下,清朝统治者除了在“新政”中敷衍塞责走过场和加倍敲榨人民外,别无他方,朝野上下原本就因民族危饥日趋严重而对“新政”的期望甚高,走过场就难免使人失望颇多,增加离心力。广大下层人民则无法忍受苛榨,只好奋起抗粮、抗捐、抗税,甚至袭警局,捣学堂,增加“新说说不乏驾驭群臣手腕的慈禧太后还能勉强稳住阵脚,那么住她死后,优柔寡断的摄政万王载沣和动不动就哭鼻了的隆裕太后就显得更糟.当载沣等人把席卷全国的国会请愿运动镇压下去,又愚不可及地抛出“皇族内阁”,载沣一班人就成厂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既控制不了-社会舆论义控制不住地方督抚和新军的载沣等人既然一定要同积诚罄哀的请愿者与全民性的社会舆论过不去,那么,后世研究者就无须抱怨,人民有权作出抉择,历史自有裁判。
辛亥革命是与孙中山的姓名分不开的.自从1895年 ‘筹划广州起义开始,这位革命先驱就不畏ll!险,义无返心地走I二反清革命的道路,矢忐埋葬君主乞‘制,创建民权政体此起彼伏的“武器批判”小仪逼迫清朝统治者加快“新政”的步伐,If厅且在新式知识分子和新军巾传播革命的火种,l911年10月10日,革命化的湖北新军住“九省通衢”的武昌鸣枪起义,13个省份与卜海相继奋起响心,一举成功,史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基础上宣告成立,清朝皇帝退出历史舞台。
正是经过辛亥革命,不仅我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而且民主气氛颇浓,政党增至300多个,临时参议院和第一届尉会都不是毫不管刚的橡皮图章、从中央到省级政权,都是实行三权分立,“各省议会,掣肘行政,已成习惯” 军十民权墓础较弱的县级政权,固然有不少地办的议会机构不起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的 议会“确非虚设机构”,“凡是县政的预算决算及地方兴革各事均须由议会通过”。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许多轻重不问的史笔写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 在许多学者看来,说它胜利r,,是因为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延续中国260多年的清朝,而且推翻了延续中11 2000余ir的君主号制统治,}屯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说它火败了,足因为r『1华民国只是一块“空招牌”,而且由一个专制统治(清皇朝)变成由多个专制统治(军阀)。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此说似有自相矛盾之嫌一既然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中国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说民主共和思想还深人人心,就不能说中华民国只是一块“空招牌”。
应该说,就推翻清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腐朽的清朝由于管亥革命的发生而实实在在地结束了。就建立民权政体而言,尽管不能说这场革命已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是失败,,如果不是基于民初社会的某些弊端而一叶障目,则不难发现,孙中山用巨人之手树起中华民国这块招牌之际,就同时树起了民主共和制的尊严与人的尊严——一种既不能漠视又难以侵犯的尊严。前人建设近代民权政治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尽管还远离于后人的要求,但毕竟不能用“失败”二字去否定它的存在,采取不承认主义。、君不见,即使是袁世凯那样武装到了牙齿的两渭“强人”企图毁弃中华民国这块招牌,经护国将军蔡锷一声断喝,也只能是身败名裂,遑沦张勋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