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5 00:00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 作者:杨燕华 查看:
孙中山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准备工作实际上由孙中山主持进行的。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6日在上海宝昌路公寓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研究建国问题。27日就提出改用阳历记元,这是革命成功后的第一件大事。29日由17个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最高领导人和建立的新政府。195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文中明确肯定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11页。)1961年10月9日举行的纪念大会上董必武讲话,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注:《新华月报》1961年第11期第4页。)1981年10月9日,首都一万多人隆重集会,胡耀邦在纪念会上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曾考虑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以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继续,虽然这个考虑未能实现,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尊重。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并提倡在解放思想中要“集合中外精华,防止一切流弊。”(注:《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98、763页。)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有一定功绩的。
1961年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指出:“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注:《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称赞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四)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回顾了中国人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在报告中把辛亥革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看作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并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称为“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说:“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共产党80年所建立的伟大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继承、发展和光大。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这一讲话给予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以更高的评价。
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长期历史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殖民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革命的政党,没有革命的暴力手段,就没有革命运动的真理,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