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共和之路上的经验和教训

辛亥革命网 2010-12-09 00:00 来源:南风窗 作者:萧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这个翻波涌浪的转型时代,宪政已是必由之路,但如何走上这条道路,应当有一些普世法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一体遵循。 ,百年共和之路上
 

  近世以降,建立一个以公民生活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一直还是中国人的未竟事业。这一持续的过程,终将会有一个结果。

  百年历史的颠沛与迷雾,或许已经给许多国人一些清醒:以制度变迁的方式而论,理智还是情感?和平还是暴力?常常是魂牵梦萦、进退难断的哈姆雷特之间。宪政之路依然是亿兆临深履薄之伟业,绝非几个枭雄擘画颐指的浪漫。因此,从各种角度考察历史,鉴往知来,对于今天的制度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从一种心灵意义上,每个人都并非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从过去找来路,向未来寻去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君宪还是共和:辛亥革命与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颠覆清朝遂成燎原之势。随后的南北议和在列强环伺之下,最终达成。1905年,孙中山在成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口号。此时,他所坚持的所谓共和,也非西方经典意义上的共和。在选择中国国体这一头等大事问题上,也没有考虑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年帝制传统的国家。

  袁世凯虽然深谙君主立宪适合当时中国改革之需,但是为了一己之私获得大总统的位置,他不惜背弃自己原先的改革思路。以袁世凯的实力,南方革命党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无法与之抗衡。但袁世凯同时对清王室和革命党进行讹诈,最后成功地攫取他梦寐以求的权力。

  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实际上不能按照是不是保留皇帝来判定,英国的君主制是披着君主外衣的共和制国家,这是政治学界公认的事实。且君主立宪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缺乏统一宗教信仰的君主制国家而言,也许是走向共和制合适的折衷道路。君主立宪将使宪政制度确立,同时保有国民对国家的凝聚力,这便是虚君共和。而革命党人将是否保留皇帝这一形式性的内容当作了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本质性分野,没有考虑到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皇帝不在了,会不会反而导致更多人想当皇帝这一令人惊惧的后果。最终的选择导致了权力中心的板荡,并且加剧了人们对国体认识的误解。

  1915年底的洪宪帝制,1917年的丁巳复辟,都是上述选择错误的结果。前者严复加入筹安会,后者康有为则是背后谋划人之一。张勋认为君宪更适合中国,但认不清形势,且刻舟求剑,假如他能剪辫子入京,且说服溥仪废除跪拜礼等不合共和政体的做法,结果也殊难预料。当然,历史并不能假设。此三人都是君主立宪的坚定拥护者,于当时而言,也是对国体有较深刻认识之人,无奈形势比人强,且不知在新形势下作出恰当的变通,失败岂非必然?

  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国家的悲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少数政治枭雄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而使得人民长期处于苦难之中。

  和平还是战争:政治谋杀与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眼看大势已去的国务总理赵秉钧在袁世凯的暗示下,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宋时年32岁。“宋教仁案”揭露后,袁世凯虽百般抵赖,但表面上还是支持特别调查法庭,1913年5月8日上海地方检察厅甚至票传赵秉钧出庭受审,司法程序在进行中。但孙中山并不相信这一程序,此事一出,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张立即“武力讨袁”,3月25日就发电文组织讨袁军,进行二次革命。如所周知,二次革命后来全面失败,孙中山远遁日本。

  在此案中,国民党一些重要成员愿意走司法程序,以和平的方式与袁世凯进行斗争,原本至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宪政表率,如果因为袁世凯的破坏司法程序而最后失败,再采取发动战争的方式抗争,似乎更合乎宪政精神。

  这一过程中,蔡锷的表现相当清醒,他认为应该遵循宪政规范,先等司法结果,因此,在得到孙中山组织讨袁军的电文之后,他按兵不动。政治谋杀是破坏正当法律秩序的一剂毒药,辛亥革命前,各方都在使用,一定程度上说,宋教仁被刺是这一恶性循环的牺牲品,而国民党终其整个民国期间,也一直热衷于政治谋杀。

  当司法程序有可能被落实的时候,未经任何程序穷尽的方案,即动用武力征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置和平于不顾,置人民安危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政治行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