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国考”(2)

辛亥革命网 2014-04-03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永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前袁世凯执政时曾举行过几届全国的“公务员考试”。他们的“国考”主要是选拔县知事,这项活动被称为“县知事试验”,是现代文官

  每次考试,早晨五点多钟,考生就陆续而来,都是乘人力车,年岁老少不一,衣服华朴各异,南腔北调并为一场,气象迥别。六点多钟开始入场,八点多钟封门,题纸发下后,大家抽笔作文答卷,诸位考生在构思时,神态腔调迥异,哼哼嗡嗡,犹蚊子苍蝇,还有吃吃作鹭鹚笑,粗声细气,环绕考场,突然各种“好声音”都停止了,原来到了十一点供应面包来了。这些面包有半夹以糖,有半夹以肉,面包制法干净,夹糖者亦甜美,夹肉者则肉仅一片,如纸之薄,比饭馆冷荤碟中物还要玲珑漂亮。面包吃完,则热茶伺候,确保考生无腹疾之虞。有大小解者,随以老警同去。答卷进入尾声,陆续放头牌二牌,卷子也答完了,考生鱼贯而出,至三牌放场,于是都提包出门,有警士收卷。

  出场后,考生们议论纷纷,感慨颇多。有的说:“没考好,都赖报纸,各报连日骂县知事太挖苦,我们考县知事,既不值钱,亦不至如各报所言之甚,大大影响了我们考县知事。”另一个说:“三道题,一道比一道难,已可恨,策问中偏说我们考县知事的经济素裕,真不可解。莫非要叫我们捐官么,须知我们因为没有钱才来考县知事的,若有钱,谁还来自讨苦吃!”一考生更是大嚷:“真真苦恼死了,坐处也不宽;面包也不够吃;要吃茶哉,没有泡好;要小解哉,偏偏有个巡警跟班。”大家闻之,哄笑而去。过着则进入口试阶段。

  口试时,应该就是现在的面试,按照知事试验章程,不仅需要询问地方人情风俗习惯。还特别注重考生有没有地方或者做过官的工作经历。一考生入场后,有三个委员,高高在上,先由首席委员发问:“你做过议员?”那人说:“是。”诸委员均摇摇头,又问:“你从前没有做过官么?”那人答:“没有。”诸委员又摇摇头,又问:“你是何时由东洋毕业,及何时回国的?”那人答:“我是宣统三年毕业,当年七月回国的。”又问:“你在东洋共有几年?”那人答:“六年。”又问:“你毕业回来,都做些甚么事?”那人答:“曾在南京做过参议员。”诸委员一听还是参议员,不是他们想要的人,都摇着头说:“问完了,请去吧。”那人掩面失望而去。如是折腾下去,老成者拔得头筹,青年学子马失后蹄。

  4、举荐制啼笑皆非

    在民国初年县知事试验中推出的保荐制度,初衷向好,但却闹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被保荐者不外乎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已有官,但因害怕被裁,特谋一保荐免试知事职位作为退路;二是各部已被裁的官员,无处安置,各长官为其保荐的;三是以前没有官职,为谋得一官半职,到处辗转托请,运动各部、省长官为其保荐的。这些人中虽不乏有真正符合国家保荐要求的栋梁之才,但是更多的人质量堪忧,甚至出现了目不识丁者,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有斥出罢了。

  有一知事来京候询,正好内务部收到了该县人民的举报信,控告其违规各款,劣迹甚多。内政部朱总长看控案中的内容,一时无法查实,但是目不识丁这一款很易辨别。于是传询该知事,把那封举报信让他自己阅看,他竟瞠目不知所对。朱总长命其照举报信中所控之款,自行辩解。该知事擎笔良久,仅涂鸦十几个字,除叩求恩典一语外,皆不成句法。朱总长又检查其履历,其中说曾“入学”,问道:“入学何年?”答道:“宣统二年。”朱总长闻听追问道:“宣统二年,科举早已停止,你何能入学?”该知事改口道:“是光绪二年。”朱总长道:“照你年纪,光绪二年你不过十余岁,即是这么早就入学了,文理应该通顺呀,现在为啥荒谬如此?”知事已是满头大汗:“总长面前不免有所矜持。”朱总长又说:“看你这个样子,做一个小学生,恐程度尚欠缺许多,怎么能做知事呀?”该知事说道:“做知事是要想进账多些呀!”朱总长大笑,把他给罢免了。

  因此,社会上对如此保荐制颇有微词,报章上更是连篇累牍予以批评。有报道说:此次保荐为四川最滥,而以湖北最多。何有此说?四川共保荐了500人,无资格者不少,审查不合格的极多。而湖北因为在民国政府的参谋部、教育部、参政院、平政院工作的老乡多多,因此保荐人数超过了1000多人,其一省之人数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可谓“惟楚有材”也。

  有鉴于此,首届县知事试验委员长朱启钤呈文袁世凯,认为“保荐过滥,请加限制。”1914年3月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规定:“各保荐长官等,务各共体国家慎选牧令之意,以后于所荐各员,勿稍宽循,庶吏治可望澄清,人才得以辈出,倘荐举非人,即唯原长官是问。”1914年4月民国政府出台了《保荐免试县知事资格限制办法》,后又实行了考询制,以期进一步规范举荐制度。

  第一届试验总榜揭晓后,参考的毕业生多,落第也最多,而有地方工作经历老人大都被录取了。其实这是民国政府当时的考选宗旨,政府认为地方行政事务繁杂,没有吏治经验恐难胜任,于是在录取时似乎偏向了有经验的老人,口试分都给的很高。本来前期的甄录试、第一和第二试因为考试内容主要以法律试题为主,这使得毕业生们占了上风,分数明显高。然而一经过口试,来了个大翻盘。原来考委会在计算分数时,把前三试的平均分数再与口试的分数合并折半计算,使前者的优势分给弱化了,后者口试分加强了,就出现了这个局面。

  民国初期的“县知事试验”从1914年到1915年,共举行了4届,当时全国共有1643个县,报名总人数突破了3万人,参加考试及格者2805人,而保荐免试者却达到了3492人,录取总数为6297人。这次“县知事试验”,主要针对“县长”这一职位的专门公开考试选拔,毕竟是现代文官考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的政府的公务员考试都提供了制度方面的借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