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国考”
辛亥革命网 2014-04-03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永加 查看:
一百年前袁世凯执政时曾举行过几届全国的“公务员考试”。他们的“国考”主要是选拔县知事,这项活动被称为“县知事试验”,是现代文官考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重视学历和经历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为保证县知事试验顺利进行,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包括指导知事试验的法律,如《知事试验暂行条例》《知事任用暂行条例》等;与县知事试验的配套法律法规,如《地方行政讲习所章程》《地方行政官俸令草案》《知事奖惩条例》等;针对考生、考官、考试服务人员以及考试具体环节的规章制度,如《应试人员入场规则》《监场员须知事项》《知事试验口试规则》《知事试验场警察勤务须知》《审查保荐免试知事之标准》等,可谓是有章可循。组织了专门的知事试验委员会,负责整个考试事宜,内务部长朱启钤亲任首届知事试验委员会委员长,还成立了一个办事机构知事试验事务处,可谓是重视至极。同时大举宣传,通过《政府公报》及各级报纸包括《申报》《大公报》《盛京时报》等,及时刊登政府命令、新出台的法规条例及考试细则,宣传知事试验的动态新闻及重大意义等,形成了强大舆论态势,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似有广纳贤才之势,可谓是求贤若渴。一时间吸引了大批人员前来报名应试,第一届报名人数达2068人,到了第四届则突破了1万人。
从《知事试验暂行条例》规定的报名资格条件来看,比较重视学历和经历:“凡年满三十岁以上其有下列资格者得应知事试验:一、在本国或外国大学或专门学校修法律政治经济之学三年以上得有毕业文凭者;二在本国或外国专门以上学校或本国法政讲习所,修法律政治经济之学一半以上,得有证明书,并会办行政事务满三年以上者;三、曾任简任或荐任文官满三年以上者;四、曾有与简任或荐任文官相当之资格,历办行政事务满三年以上者;五、曾有与简任或荐任相当之资格,在本国或外国专门以上各学校或本国法政讲习所,修法律政治经济之学一年半以上,得有证明书并会办行政事务一年以上者;六、不具前一二三四五各款资格,而国务总理、各部长、各地方行政长官特送试验者。”同时条例中也规定了限制条件:“虽具前条第二至第五条各款资格,而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应试知事试验:一、曾受褫夺公权处分尚未复权,或受褫职处分后未满二年者;二、品行不端,曾受绅民控诉查明属实者;三、亏欠公款尚未缴清者;四、侵蚀公款者;五、年力衰弱不堪任事者。”这些规定意在选出真能为民办事的好官。
整个知事试验分四次考试:一、甄录试,主考科目是论文;二、第一试,考试科目为:1、现行法令解释,2、国家条约之大要;三、第二试,考试科目为:1、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2、设案之判断,3、草拟文牍;四,口试,考试科目为:1、就地方民情风俗习惯设为问答,2、就其经验设为问答。考试实行层层淘汰制,各科以60分为及格,平均满80分以上者为甲等,70分以上者为乙等,60分及以上者为丙等,取甲乙等者依条例办理任用,取列丙等者送入官吏讲习所,俟成绩达标再行分发。
2、试题考问真才实学
有趣的是,民国政府为什么要限制考生年龄必须在三十周岁以上呢?他们认为,青年学生虽然血气方刚,但急躁冒进,而当时的基层尤其县知事面临的事务繁杂,各种工作压力大,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和老诚可靠之人,恐难胜任。另外,刚刚经历辛亥革命的民国北京政府,多由以袁世凯为首的前清官员统治,他们或多或少反感革命,因此对容易成为革命中坚力量的青年学生,没有好感。此规定势必把一大批未满三十岁的知识分子排除在外。正因为这样,考试中才妙趣横生。考生大都穿蓝色长袍、天青马褂、青缎官靴、瓜皮小帽。举止言谈无不模仿旧时官僚姿态,尤为注目的是,个个都是新理的头发,新刮的脸,精神倍致。有年龄不到三十者,恐被拒之门外,就留一寸多长胡须,装老成,还弄成流行的样式,以期蒙混过关。更有年过七十者,须发斑白,老态盈盈,也搞个光头化脸,努力精神焕发,来卖萌,试图也某个好前程。总之,老老少少,一个个是意气风发,志在必夺。
这次县知事试验透着股股新风,单就试卷的命题就十分明确,一改科举时的呆板枯燥与无味。好多试题内容能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有以当时重大国情,既针砭时弊,又集思广益的好题目,旨在对考生的行政事务理解力、辨别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查,真的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如在第一试,“现行法令解释”中问:《临时约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厅官之干涉,其旨意在若何?“国际条约之大要”中问:禁止鸦片,禁种、禁吸、禁运三者均属切要,依中英禁烟条约能同时实行否?再问:外国人在内地租买田地、房屋依条约有无限制?这些试题,无论是针对现实法律,还是国际条约,都与当时的国情密不可分,前一题是民国初年司法脱离行政权,日益要求独立的反应;后两个题目,是为了确保《中英禁烟条约》等条约切实得到贯彻落实的配套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是县知事必备的常识。如此等等。
还有一些案例分析和评判,经济税收等方面的试题,切中时弊,拷问真材实料。针对当时国家财政亏空严重,政府似苦无良策,竟然把此事写进了试题,让考生们给出答案:“全国税收以赋税为钜,军兴以来,百事废弛,地丁漕粮乃国家维政之供,今则京协饷既不照解官吏,亦无考成各省。田地税契向为税款大宗,近亦税不足额,印花税开办已久,近未普及。验契税亦有办未办者,他如典当牙税、车船牲畜等捐,纵有收数,亦多不实不尽,以至地方财政上无以供中央,下无以自顾,本省究其原因,一出官绅经手之侵渔而生,民之困苦益甚矣,今欲切实整顿,恢复固有之财政并推行新税,有何善策,诸员经济素裕,热习地方情形,其各举所知以对。”如此重量级的试题,非清醒的人出不了这样的卷子,非高明的考生无以对答,可谓是聪明之至,用心良苦。
3、考场如战场
俗话说:“会的不难,难的不会。”再高明的试卷,会者则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不会者只有愁闷苦脸,挠头不已之功了。然而面对七品县官的诱惑,难免一些人另谋他途来一跃龙门。众所周知,这次“国考”事关每个考生的前途命运,考场纪律是相当严的。试题发下后,有一警官举个警示牌进来了,上写“严搜夹袋”四字,字大如斗。过会,又有一监场委员进来说:“各位不要再有侥幸心理,昨天搜出了不少夹袋,被扣考至十七人之多,诸君皆为有用之人材,千万不可再有此等情事,自误功名。如有夹袋,一经搜出,定行扣考,千万留神。”考生们开始伏案构思作答。忽然监场委员大呼:“此人有夹袋,速扣其卷,逐出之!”众皆抬头愕顾,是一个老先生,刚一偷窥小抄,哪想就被监场一眼盯上。此老先生还在微笑,像是不明白监场所云为何,来了一个警官将他卷子夹袋扣留,推搡其出场,这才含泪而去。还有一人在厕所偷阅文稿,也被巡警搜获扣考。此后众考生都有所警畏,再也不敢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