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范在民革成立初期的三大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4-02-18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瑞芳 查看:
1949年10月6日,由民革、民联、民促的代表组成的统一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程潜、张治中、邵力子等人应邀参加。会议推举李济深为召集人,负责邀集各方代表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协商。对于公推李济深为召集人的原因,朱学范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由于听了周恩来、李维汉、徐冰的建议后,大家认识到在建设新中国的共同目标下,同属于国民党民主派性质的政党没有必要同时存在。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协商决定统一成为一个组织。这样,会议就不能由民革一个方面来召开,而召集人也要由四方重新“公推”了。
1949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等四方面的代表,共58人,简称“四方会议”。会议首先通过了由国民党民主派筹备委员会所建议的大会主席团名单及秘书处名单,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程潜、张治中、邵力子、柳亚子、朱学范等人为主席团成员;陈此生为会议秘书长。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关于当前政治任务决议案》,决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民革的政治纲领。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总章》和《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宣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团结委员会,初步完成全党团结、组织统一的任务。
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由 65人组成,中央委员45名,候补中央委员20名,朱学范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包括了原来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等四个方面的代表人物,体现了国民党民主力量的大团结。
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解决了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力量统一的政治组织问题,确立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组织路线。朱学范高度评价说:“会议不但是一次国民党民主派大团结的会议,而且通过会议,把大家的思想从革命的三民主义指引到与新民主主义汇流的境地,帮助大家从思想感情上接受新民主主义,并以孙中山先生的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引导大家把思想统一到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上来,确立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
3、促成民革确立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
1949年11月23日,为了贯彻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民革中央举行第一次中常会,主要讨论了设立团结委员会、各部委副职、组织规程、地方组织、常委会和谈话会时间等问题。谭平山提出:“当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讨论民革的政纲是什么,如何贯彻等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才能行动一致,行动一致,才能避免组织松散的现象。”为了统一民革中央领导人的思想,决定在李济深寓所(称李公馆)不定期地举行协商碰头会。
当天下午,“李公馆协商碰头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参加者有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陈铭枢、蔡廷锴、张治中、邵力子、柳亚子、朱蕴山、陈劭先、梅龚彬、许宝驹、王昆仑和朱学范。李济深发挥了“四方会议”精神,重点阐述了民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力争将全党思想统一到这条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上来。他指出:“尤其是当前我们又处在一个大转弯的时期,就是要从与共产党亲密合作转变到接受中共的领导。在中共领导下合作共事,为新民主主义服务,共建祖国。”
程潜、张治中、邵力子等人发表讲话,表示坚决拥护“四方会议”确定的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谭平山补充说:“过去联共历史虽然很长,但有些人难免时有反复。今天明确了接受中共领导,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非常必要,但仍会反复。希望任公在这原则问题上不要含糊,坚决领导。”朱学范兴奋地表示:“今天任公倡导各点,我一定追随到底。”
李济深会后与朱学范继续谈话并鼓励说:“你曾是支持我接受中共领导的同志之一,希望你在这个原则问题上继续不断地提醒我,使我不负孙夫人之重托和全体党员的厚望。”朱学范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民革作为一个政党,“首先要在政治上明确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同纲领,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大方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除此而外别无选择,民革除此而外也别无选择。”
1950年12月4日,民革二中全会再次重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员之一。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就是本党的领导思想;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就是本党的行动纲领。每个同志都应在思想上有明确认识,并以实际行动去贯彻执行。”至此,民革中央确立的“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为全党所认同。朱学范为民革这条政治路线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