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2)

辛亥革命网 2013-11-2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龚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每次三中全会都以改革作为中心议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可以看出改革像一条红线

  根据当时物价上涨幅度过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经济形势,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这次全会的议题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

  这次会议确定1989年、1990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会议强调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总方针总政策。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四、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吹响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发的号角。

  为了落实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993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绘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据此框架进行了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总体规划。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开启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理论创新的广阔天地,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五、十五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三农”的重要性方面日益突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日益艰巨。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指出,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

  《决定》明确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