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臣李学坤传(2)(2)
辛亥革命网 2012-12-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学坤口述,于茗整理 查看:
黄氏因为分娩时的剧痛,再加上长时间的难产,胎儿一离开子宫,她就昏迷了过去。看着妻子有堂嫂在照顾,所以李法炎没有放在心上,他把孩子放在炕上,就出去烧水准备给孩子洗澡。
重男轻女是从古代就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直到现在21世纪,还没有从人们的头脑里彻底地根除掉,因为男孩可以延续香火,可以为整个家族传宗接代。再说,男孩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能帮这个家出劳力,还能做出一些大事。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南方那个边远山区的农村里这一封建思想极为严重。据说在这个地区极个别的一些人家如果生出的是女孩,就狠狠地将其给闷死。这种现象在那时那地是非常普遍的,人们议论起来也见怪不怪,就好像闷死的不是一条人命,而是一只小猫小狗。可见,这一男婴的到来为李家带来多少欢乐和希望。
湖北省红安县别称将军县,原名黄安县。这里为半山半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很少,百姓只能靠少的可怜黄土地耕种粮食维持生计。因此这里的百姓都处于饥寒贫困的状态。如若赶上荒年,满山遍地的野菜和树叶都被人们挖光抢光了,饿死人也是经常的事情。
俗话说:“半大小子,饿死老子”,那时正在长身体李学坤就像一只饥饿的猛虎,把家里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吃光了,即使这样,仍填不满他的胃。多半处于饥饿中的李学坤长得面黄肌瘦,他那张小脸只剩下一块皮包骨了,两个眼睛深深地塌陷下去,身子非常单薄,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儿子长得如此单薄,李法炎夫妻心疼不已,就像挖心挖肺一般。那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到处都在招兵买马。李法炎看到招兵的信息后,知道报名参加就能为家里换来一笔安家费和一些粮食,让儿子吃得好一点。想到这,这一念头如同春天里的野草,在他心中疯长,使他觉得参军打仗是自己作为一个男子汉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腰缠万贯,日尽斗金,他也要报效祖国,尽显英雄本色。
在如豆的灯光下飞针走线的黄氏听了丈夫的打算,拿着还没有纳好的鞋底的左手突然被针扎了一下,鞋底和针线从她的手中掉到了炕上,她马上就用嘴吸吮着手指的流血处。什么?丈夫要当兵,离开这个家?此时她想到了古代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故事。她知道丈夫这一去,一年半载是回不了家的,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就会死在战场上永远也回不来了……那么他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地过一辈子,要多困难就有多困难。想到这,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的悲壮降落在了她的心间,她不禁地流下眼泪。
看到妻子的手被针扎出血了,李法炎赶紧过来为她包扎伤口,“他娘,你是不愿意让我去吗?你看,现在的年成这么不好,在家种地又收不到什么粮食。除了种地,咱们又能干什么呢?你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咱的娃被饿死吧?咱们就有这一个娃,这娃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咱们可怎么活呀?”
听了丈夫的安慰,又看了看熟睡的孩子,黄氏觉得丈夫的决定是对的。知儿莫若母。每当看见孩子吃饭时那狼吞虎咽的样子,以及吃完一碗后还眼睁睁望着他们的表情,她的心就像被盐腌制般难受,她明白儿子的意思,那是儿子还没有吃饱,向他们乞求再给他一碗饭吧。每当这时,她就觉得自己很无能,她这个当妈的竟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饱饭,真是非常不称职。尽管在很多的时候,她和丈夫是饿着肚子,把自己那份也给了孩子,可孩子仍是吃得意犹未尽。她觉得孩子的嘴就像个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甚至,她有时候想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孩子吃。现在,丈夫要去当兵,家里就能得到一笔安家费,儿子无疑就能吃得好一些,也能长壮了。这个安慰就像一帖良药,熨帖在她那伤感的离愁上,她擦干眼泪对丈夫说:“不,我只是舍不得你走。你这一走也不知何时能回来。”说到这,她的头不自觉地靠在了丈夫的肩上。
李法炎把她揽在怀里,“古人说:‘少年夫妻常分别’,夫妻分别是常有的事。哪对夫妻不想朝夕相对地在一起呀?可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做为一个好男儿就应该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不能总沉湎在儿女私情中。况且,我又不是一去不复返,当国家安定的时候,我一定会回来的。”他为妻子缕了缕零乱的头发,继续对她说:“只是苦了你。我不在家的时候,家里的一切就都交给你了,你又当爹又当妈,还要操持家务,还要下地种田,真是辛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