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召开的“团一大”(2)
辛亥革命网 2012-05-24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邵唯 查看:
在党组织领导下,俞秀松废寝忘食地处理多种事务,使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颇有起色。它虽具有地方性,但实际起到全国青年团发起组的作用,广州、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唐山、太原、济南等地很快都出现了团组织。
各地组织蓬勃发展
1921年3月,全国已经有团员千余人,于是在沪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由俞秀松担任书记,机关仍设于霞飞路渔阳里6号。3月27日,唐山团组织的一封来信中,上款便写着“上海青年团总部代理中央机构诸君”。此时,青年共产国际(也称少年共产国际)东方书记部致函上海青年团,邀请派代表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信中赞扬“上海的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
1920年4月1日,俞秀松在家书中说:“上海的朋友们推举我为留俄学生代表之一,而且推举我为中国赴俄京第二次国际少年共产党(大会)的代表。”俞秀松出席大会时,在报告中对我国青年运动形成与发展、上海建团等论述甚详,并指出:“第一个青年团建于上海,其原则是准备社会革命。”5月,由于俞秀松和一批骨干相继赴苏俄学习等原因,团组织的活动无形停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此非常重视,张太雷在恢复团组织的同时,主持制订了临时章程,其中规定:“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1922年初,施存统从海外回国,在沪负责团的临时中央局和上海地方团组织日常工作,不久又主办《先驱》(这份半月刊原由北京团组织出版,因遭北洋政府查禁移至上海)。此时,团的临时中央局机关搬到上海大沽路356—357号,系两幢石库门房屋,里面存放着团刊、上海团员调查表等,墙上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画像;开团员大会时,连天井都站满人。随着各地团组织的纷纷建立,全国的团员迅速增至数千人,团的临时中央局认为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积极进行筹备,并通知各地团组织:将于4月在上海召开“团一大”。
3月6日,中共广东支部书记谭平山写信给施存统提出建议:“大会地点,如能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自由。”中共中央和团的临时中央局鉴于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胜利,广州已经成为全国工人运动兴盛的地区,遂采纳了这个意见。
“团一大”在广州召开
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共青团正式成立;施存统当选团中央书记,张太雷、俞秀松等当选执行委员。上海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六号在通讯中谈到:“这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是由上海临时中央局召集的。”
5月15日,已经成为团中央机关刊物的《先驱》出版专号(第八期),集中登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等文件。
6月9日,租界当局查封上海大沽路356—357号团组织机关。第二天,上海《民国日报》登载消息:“昨晨接公廨禀称,在大沽路查悉三百五十六、七号屋内,有人设上机关”,“陈列各种书籍报纸,往往各学生入内阅看,不取分文”,“书报中所述,均系过激主义”。
尽管如此,团组织仍在险恶环境中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