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转型_辛亥革命历史命运的政治学分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船山学刊 作者:马向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的辛亥革命,其本身所蕴涵着的,发展与转型_辛亥革命历史命运的政治学分析,

三、国家与社会——改革与转型

    辛亥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史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胆尝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转型,它的成功和失败都注定是我们认知和探索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将近一百年了,但它所折射出来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学意义却依旧闪闪发光。

    至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国家与社会二者是处于非平衡而且缺乏沟通的、僵硬的关系模式上的。这种关系模式不但决定了二者之间矛盾的存在而且决定了矛盾的解决是以不断激烈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它不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也会阻碍和迟滞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因此,这种关系的国家和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落后的、不安全的和多灾多难的,根据市民社会理论,在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下,有两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一种是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如拉丁美洲和东亚的权威主义国家。在这种国家中,国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则被严格的束缚和控制起来,呈现出分散的、落后的和被奴役的状态,从而这种国家的发展不是建立在通过社会的发展而从社会吸收更多的养料来发展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的绝对削弱而求得自身的存在的,如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强国家的“强”是相对的、是衬托出来的、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和非发展型的。在这种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里,强势的政治不断地吸噬着社会的有限资源,加重着社会的负担,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推向危机的边缘,从而动摇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在这种模式下的国家要想避免危机,统治者就应善用国家强势的政治资源,逐步推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发展市民社会,增强社会基础.变政治资源为社会资源,增加其自主权力和合法性。反之,如果国家不能因应时势主动变革,就最终必然会在市民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清王朝的崩溃和辛亥革命的胜利生动的再现了这样的历史进程。在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下,国家内部必然会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国家根本无法主导社会发展。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市民社会的日益发展而要求开放政治进行革命,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诸侯割据”,变乱纷呈、复辟旧制而阻挠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两种情况的综合恰恰就是清末民初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矛盾所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统治者就必须建立尽可能广大的同盟军以扩大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必须逐步推行更加民主和自由的丽、恪拉芬里德牵马渡溪,好生羡慕。”的一幕。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美好的女性唤起郭沫若内心深处(远至童年)对爱与美的渴求。郭沫若称自己是“浪漫谛克的梦游患者”,再恰当不过了。

结语:青春与美同在

     在《喀尔美萝姑娘》中郭沫若的梦游症再次发作,完全忘情于自己构造的白日梦的世界里。这个文艺的世界是“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所升华过的一个象征世界。”喀尔美萝姑娘是他塑造的爱神与美神,是青年郭沫若对幻美的追寻。1926年以后,郭沫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他以《喀尔美萝姑娘》向青春作别,紧紧抓住青春的尾巴做了一场醉人的春梦。在此,为美与爱塑造了一座纪念碑,把青春的残骸收录在里面,唱了一曲动人的青春的挽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