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外交:扮演重要角色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任远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军事外交是国家的国防部队及武装力量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进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军事外交:扮演重要角色,

   军事外交是国家的国防部队及武装力量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进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它服从、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战略,在国家总体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国防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直接体现。

 
传统上有一种说法,即“战争止,外交始”,意识是说军队活动与外交活动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但实际上,军事与外交之间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孙子兵法曾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如果在战争时期外交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的话,那么在和平期间军队之间的交往是增加互信、维护和平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军事外交是总体外交中最为敏感的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往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一边倒”外交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的军事外交也呈现出“一边倒”的特征,对外范围相对狭小,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部分亚非拉国家,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主要表现为军事援助、军事交流和对外宣传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军事交流频繁,以及中国不断派出军事代表团到苏联学习、考察苏军的建设经验。
 
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一方面通过提供军事援助和培训军事干部的方式,支持印度支那三国的抗美救国斗争;另一方面同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等亚非拉国家开展军事外交活动。
 
7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逐步改善,美国、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中国军事外交的主要对象,双边军事交流不断加强。据统计,从1974年到1980年,中国与上述国家所派出的军事代表团互访达50余次,比建国后头20年中国对外军事交往互访次数总和还要多。中国军事外交开始向全世界范围扩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军事外交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的军事外交对象扩展到了世界各个国家,涉及领域更加丰富。冷战结束之后,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相配合,中国的军事外交走上了新阶段。1998年7月,中国公布《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把过去统称的“中外军事交往”改称为“军事外交”,并提出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外交。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的军事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引导下,开始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务实,更加有效。到2008年为止,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军事关系,在109个国家设立武官处,有98个国家在华设立武官处,每年中国派出150多个军事代表团出访,也有200多个外军代表团来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往,实现了由高层友好交往为主到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由双边交往为主到双边与多边并重,由一般性军事专业交流为主到全方位对外交流的历史性转变。
 
目前,中国的军事外交认真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流,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对外军事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
 
第一,高层军事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军事外交非常重视,经常会见来访的外军重要领导人,并在首脑外交中积极推动对外军事关系。军委首长也亲力亲为,直接参与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总部、各大单位和军兵种领导率团出访多个国家,多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等先后来访。据统计,近两年,人民解放军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40多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增进了中国与各国军队之间的互信与了解,对在军事上扩大共识、促进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军事培训交流日益密切。中国政府积极派遣军事学员走出国门,到国外学习,并接受外军学员来华学习。两年来中国军方共向30多个国家派出军事留学生900余名,20所军队院校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相应院校建立和保持了校际对口交流关系。2004年,中国军方派遣近百名师旅主官先后赴8个国家考察访问,这在中国军事交流历史上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中国还欢迎其他国家的军事人员到中国考察学习。近两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接纳130多个国家的4000余名军事人员到中国军队院校学习。在国防大学的防务学院,每年接待世界各国的军事学员前来学习和交流,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第三,安全合作对话机制逐步建立,形式多样。中国军队高度重视与有关国家的防务磋商和安全对话。迄今为止,中国不但建立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大国在安全防务上的磋商机制,还发展了同巴基斯坦、印度、蒙古、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的军事安全关系。中国还保持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方面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的军事对话与合作。
 
中国军队还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1997年中国开始参加亚太地区唯一的官方安全对话与合作论坛—“东盟地区论坛”。2004年11月,中国举办了首届“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填补了该论坛在高层国防官员对话领域上存在的空白,而且提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中国军队还先后参加了西太海军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等机制,在反恐、救灾、维和、海上安全、边界联合巡逻等领域开展了有效交流与合作。
 
第四,军事透明化程度不断提高。针对部分国家对中国国防建设的关切,中国从1995年开始,先后发表六部国防白皮书,对外介绍本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情况。此外,中方还多次发表军控与防扩散白皮书、航天政策白皮书,及时阐释本国军队建设、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情况。2007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这已是中方第二次提交军事开支报告。
 
此外,中国军事开放程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国防部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上。2007年,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八一”建军节、美售台武器等,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阐明立场。
 
第五,与外国军队的联合军演日益频繁。200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进行了联合实兵演习。随后6年多时间里,中国与11个国家举行了16次联合军事演习。自2003年以来中国军队第6次邀请多国军队人员到中国观摩演习,其中2008年9月,邀请36国军事代表团和观察员进行现场观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砺兵—2008”军事演习。这些活动在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外国军队的交流。
 
第六,全面、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与国际援助行动。据统计,从1990年首次派出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至今,中国军队参加18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官兵11063人次。以中国军人为主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15次向印度洋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南亚地震和菲律宾泥石流等16国受灾国人民提供了紧急救灾援助。
 
除了上述六个方面,中国的军事外交还包括建立军事热线、参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军控谈判,积极加入安全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2月26日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前往亚丁弯、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中国海军走出近海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军事外交历史上具有纪念性意义。
 
中国的军事外交始终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的大局,为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其地位和作用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更加突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