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圻”号访问英美始末(3)
辛亥革命网 2013-03-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明 查看:
穿海军大礼服的程璧光
“海圻”号巡洋舰在古巴停泊10天后原计划继续访问墨西哥,但因墨西哥政府已就排华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并偿付受害侨民的生命财产等损失,“海圻”号于是取消了访问墨西哥的航程。原本“海圻”号回国返航计划定为从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这样不仅能完成大清重建海军的第一次环球万里远航,而且航程也比原航线回国整整缩短近三分之一。但又考虑到“海圻”号舰载的存煤量有限,单舰横游广袤的太平洋存在一定风险,最终还是决定按原路线返航回国。
归途中起义
1911年9月初,“海圻”号巡洋舰从哈瓦那解缆返航,10月中旬,当航驶达英国巴罗港时,全舰官兵得知一场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爆发了,舰上顿时群情激昂。三副黄仲煊在舰上展开地下宣传活动,争取程璧光同意领导全舰官兵在海外易帜,加入革命阵营,扩大国际影响。程璧光集合全舰官兵在甲板上训话,开门见山说:你们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请站到右舷,不赞成的站到左舷。待我数完“一、二、三,就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行动。言毕,略微停顿十几秒钟,接着高声喊出“一、二、三”。只见列队在甲板左舷的官兵全部移至右舷,就连美国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所赠的那只波斯猫也自动站到右舷。一时间,“海圻”号舰上掌声雷动,全舰官兵欢呼雀跃,集体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辛亥革命阵营。
1912号5月,“海圻”号旗舰降下了大清帝国海军的黄龙帅旗,升起中华民国早期的五色旗,终于回到上海,完成了自甲午海战后大清帝国重建海军扬威英美及古巴的万里远航之旅。
过了两年,即1914年,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与日本海军舰队在外交礼仪上发生了一次小误会,差点酿成又一次中日海战。
事件的起因是,成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的“海圻”号巡洋舰,1914年从上海出发,驶往其活动海区,准备在那里进行例行的海上训练。当该舰驶离长江口时,恰逢与一艘迎面驶来的日本军舰相遇。依据国际惯例,日舰向“海圻”号鸣了礼炮,“海圻”号也还了礼,原清朝驻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监造员,海军上校林葆怿,起义后此时晋升为中华国民海军第一舰队司令,看到日舰喷出13个烟团后,以对等的礼仪发了13响礼炮。过后日舰向“海圻”号发信号,询问中方发出了多少发礼炮。当我方回答是13发时,日本海军便抱怨这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说他们鸣了15响礼炮。为此,日本人几乎摆出一副临战的架势,不过他们当时没有发作,最后还是悻悻地离开了。过后,这件不足挂齿的礼仪小误会,在北京被蛮横霸道的日本人作为一个外交事件提了出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被迫向日本人赔礼道歉,还命令“海圻”号又返回日舰在上海的停泊点,重新发出15响礼炮,林葆怿只能忍辱遵命。
英国订造的“海圻”、“海天”号巡洋舰,是甲午海战后清政府重兴海军中最大的战舰,舰首绘有3米长的飞龙纹,是清朝军舰的特征。该舰主炮口径303毫米,即便是至今我国海军的导弹驱逐舰也还没有超过它的。当然,现在的导弹驱逐舰,已经具备和超过以往大型巡洋舰的作战功能,使用更为先进的导弹更精确、更深远的打击目标,没有必要设计和装备多大的火炮口径。
“海圻”号巡洋舰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就起义归顺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服役。自1897年购自英国回国到1937年,前后历经40年风雨,1937年为阻滞日本海军在长江中的进攻之势,奉蒋介石的命令,作为阻塞船,自沉于江阴对日舰的封锁线上,完成了它传奇而光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