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网 2013-01-29 00:00 来源: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作者: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罗列了中国近代外交的重大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展示了中国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中国近代外交重大事件,
  

  1.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起因:一、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影响,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资金积累。二、英国商人借助鸦片贸易取得大量利润,而伤害中国的财政和社会稳定,清政府不得不派林则徐去禁烟。三、长期中英就贸易问题交涉未果,一些英国商人不断地对政府施加压力,鼓吹对中国采取武装侵略政策。四、林则徐禁烟过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断绝中英贸易关系。这个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清政府无抵抗之力,在英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便试图通过“磨难”政策来拖延时间,在广州同英方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方提出高额鸦片赔款、开放三处口岸和割让海岛的要求。中方虽表示妥协,但不能完全接受。1841年1月底英军先攻占沙角炮台,后强占香港岛。1月27日,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对英宣战。然而,在清军完成调集之前,英军迅速占领了广州,随后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攻克清军守城,直逼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二、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三、列强以修约为名,要求开放中国沿海各口岸及内地各城市,准许外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贸易,以及准许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对此清政府无法接受。于是,英法两国分别为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一是亚罗号商船事件,一是法国传教士被处死的事件。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采用了时战时和的对策。1858年战败后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接受了外国公使驻京等一系列要求,商定一年后在北京正式交换条约批准书。1859年来华交换批准书的英法代表试图率舰闯进大沽口,被清军击退。这次胜利使清政府盲目乐观。1860年7月,英法联军的大批舰只集结在大沽口外,但清政府竟以为对方是求和而来。英法联军趁机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和天津。英法联军继而攻入北京。清政府同英法代表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时强时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清朝统治到此时已经显著衰弱,但统治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外敌入侵不仅威胁到中国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而且直接伤害了大清统治者的尊严。所以,咸丰皇帝总想把外国人拒之京都之外,越远越好。另一方面,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害怕列强,尽量避免得罪洋人。这种双重性导致其政策上的机会主义和最终的失败。《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

  3. 中法战争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扩张。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和越南国王的要求,清政府曾同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涉,但毫无效果。1883年7月,法国远征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试图吞并整个越南。这就揭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这一阶段,战斗主要在越南领土上进行。但在中法之间展开了谈判斗争。1884年5月,中法达成了《简明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6月下旬,前往接收位于越南一侧清军阵地的法军同清军发生冲突。这成了法国方面指责中方违约,提出新的赔款要求的借口。双方谈判破裂。8月初,法军炮轰台湾基隆,下旬又摧毁了福州海军和造船厂,开始把战火引向中国本土。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对法国宣战。在海上,法方取得优势,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在陆上,起初入侵越南的法军逼近中越边境,1885年3月下旬清军反攻成功,收复谅山。这时,清政府下令停止进兵,中法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6月,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尽力避战求和的政策使法国在中国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4. 中日战争

  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逐步在朝鲜半岛进行扩张。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同朝鲜的宗藩关系也在强化对朝鲜的控制。1894年,日本趁朝鲜发生农民起义之机,大量出兵朝鲜,扶植傀儡政府,试图控制这个国家。入侵朝鲜的日军向驻守在朝鲜北部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战争包括海战和陆战。在海上,中国的北洋海军被日军所打败,损失严重。在陆地上,日军越过鸭绿江,攻克我国东北地区若干城市,直逼山海关。1895年,清政府代表于日本同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外交上的困境。奉行“以夷制夷”政策的清政府试图借助外国干涉,一再求助于美、英、俄等国。战争期间,李鸿章多次请求列强居间调停,但为列强所拒,甚至要求清政府对日让步。清政府得不到任何列强的支持,只得在日本的强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日战争最终结束了清政府千方百计试图维持的宗藩体系,并使中国在领土和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5. 教案问题

  从19世纪60年代起,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量增加,遍及中国各地。传教士除传教外,还从事一些文化活动,包括建立学校、医院和育婴堂等。但一些传教士借助特权地位为非作歹,特别是强占房产和田地,激起民众对教会和传教士的愤怒,发生了一系列冲突。由于列强的压力,清政府在处理这些事件时往往屈服于列强。

  6. 义和团斗争

  十九世纪末,中国广大民众反对和仇视外国侵略者的情绪日益高涨。这主要由于多年来外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严重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和运输业,致使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存艰难。同时,外国教会的影响大大增加,一些传教士和依赖教会势力的教徒为非作歹,广大民众同教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1898年起,山东兴起的反帝的义和团群众性运动,一直漫延到整个华北地区,并在其他地区引起类似的反响。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同历史上其他农民运动不一样,一是提出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没有看到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已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工具。因此,他们无法正确地处理反帝和反封建之间的关系。二是义和团的主要活动是烧教堂,驱赶外国传教士和外国人,甚至对从外国来的东西一律采取敌视的态度。这些作法表明,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只能凭狭隘的直接经验煽起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他们未能找到有效的反帝方式,更不懂得在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要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比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进步的事实。他们反帝斗争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从而采取了笼统的排外主义。三是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活动分散并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到处设神坛。清政府利用义和团的特点来就会它所面临的列强威胁,1900年6月对列强开战。但在八国联军的打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7. 八国联军侵华

  二十世纪初,义和团的发展壮大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强烈恐慌。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加紧镇压,一面准备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八国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联合组织了军队,大量在天津集结。6月中旬,列强采取了新的侵略步骤,以清政府剿办义和团不力,并在海口布设水雷与各国为难为由,攻占大沽炮台,并进而向北京进军。虽然帝国主义出兵时一再向清政府表示它们的目的只是镇压义和团,而不是与清政府为敌,但列强的解释并不能消除其恐惧心理。清朝统治者担心列强会趁机结束其统治和瓜分中国。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宣战,一方面在京津沿途进行阻击,在北京利用义和团攻打使馆区。另一方面,清政府还通过驻外使节向各国寻求和谈。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