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圣邵次明
辛亥革命网 2012-09-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青岛的中国象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1929年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邵次明定居青岛,着力收徒传授棋艺。1936年邵次明邀请“象棋总司令”谢侠逊来青。1937年,邵次明和擅长下“蒙目棋”的名手朱瑞书及最热心提倡者郭锦卿成立象棋社,地址在浙江路青年会内。棋社的主要成员有:王修成、钮义正、张文遇、丁腾云、许慎斋、颜世俊、耿佰庄、金建勋、牟子升、蒋绍安、王书忱、孙玉崇等,社长邵次明、副社长朱瑞书、郭锦卿。1938年,象棋社举办了青岛市第一届象棋比赛,王修成获冠军、丁腾云获亚军、许慎斋季军。象棋社的发起人邵次明,是青岛市推广象棋运动的有功之臣。1938年,他在樱花满园的观赏会上,竖起红纸墨书的大字“邵次明象棋访友”,热心与棋手们对弈,交流棋艺,普及象棋活动。他还是《青岛时报》象棋专栏的主要写稿人。邵次明有多年的弈棋经历,可谓实战经验丰富,在驰骋棋坛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弈棋心得,总结棋理,潜心著述。抗战时期,他闭门著述,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字,于1948年写成《象棋战略》一书,由当时的青岛《民言报》出版。足见他对青岛的象棋事业颇有建树。
邵次明(1880-1969),清光绪六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十里堡村,家庭亦农亦商,经济状况中等。邵次明,幼年时,即学棋爱棋成风气。当时他家乡农村弈棋风气十分盛行,常在田间劳作之余杀上一盘;有些好手没带棋具时,就来个口弈。邵次明所在的十里堡村,还要借蒙馆、祠堂等地来个比赛呐!在蒙馆念书时成绩优异,常得到塾师的称道。由于逢年节日私塾常被借做象棋比赛之用,因此,邵次明在幼年时就学会了弈棋。其时,有个叫王尚纯的老人,棋艺出众,是山东的名手。一次,王尚纯在塾间弈棋时,发觉邵次明聪明过人,棋路明畅,是个可造之才,表示愿收他为徒,此年邵13岁。在王尚纯的门下,邵棋艺进步很快,14岁时,在乡里已无敌手。15岁时,乃师已不能对他让子。邵17岁时,潍县一家茶馆举办象棋比赛,邵次明力压群雄,挫败县名手李子正,夺得桂冠,一时被称为“潍县棋王”。之后,邵去济南求学,在省城亦鲜逢对手,一时有山东新星之誉。
他得王尚纯指点,授以《自出洞来无敌手》抄本,经刻苦钻研,棋艺大进,屡挫名手。1922年至1937年间,奕游华东、华北,与名手对垒,战绩可观。1948年编成《象棋战略》一书,重点介绍古谱《自出洞来无敌手》35局,并举要发微,充分体现其棋艺风格与特点。经刻苦钻研,棋艺大进,屡挫名手,称雄山东全省。他曾与谢侠逊、窦国柱、连学正、万启有、那健亭、田玉书等名手对垒。擅长斗炮局,常作车轮战表演。以下子神速著称。邵的学生中,以名棋手陈天才为最著,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山东省象棋界的佼佼者。著名棋艺理论家张雄飞亦多受邵的指导,对邵仰慕至深。赠给邵次明的一首诗:“棋国仰山斗,鲁东一古稀。枰缘结海内,桃李遍天下。”这是表达了对于邵次明的崇敬之情。的确,邵次明毕生精研棋艺,从称雄于山东起,弈游棋国近八十年,足迹遍及全国三十多个城市,无愧于“山东棋圣”的桂冠,在培养棋艺人才方面建树良多,当得起“桃李遍天下”的称誉。积极参加各种棋事活动。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象棋事业得到空前的繁荣,各种棋事活动相继开展,邵老总是积极参加,如为本地举办赛事、培养新手等。他还多次参加全国的赛事。1962年邵老去上海游历,和谢老在旧地重逢,故人相见,不免手谈一局。其时,邵者已81岁高龄,但还是身体健康,步履轻健,这也是常年坚持弈棋和身体锻炼的结果。谢侠逊老人深有所感,作一“七绝”相赠:“年高是童尽还童,老树开花分外红。春到江南别无态,故交有梦绕山东。”1967年5月在上海青年会的一次擂台赛,四个小时左右,竟击败了29位攻擂的好汉,真是拳打南山猛虎,足踢北海蛟龙啊!建国后,邵次明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的馆员。1969年,邵次明因病逝世,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