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浚:“中华体育站起来”

辛亥革命网 2012-07-3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梁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袁浚是中国第一代体育留学生,怀着振兴中国体育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又带着自己对发展中国游泳运动的美好设想回到祖国。他说自己毕生的

  袁浚是中国第一代体育留学生,怀着振兴中国体育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又带着自己对发展中国游泳运动的美好设想回到祖国。他说自己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中华体育站起来”。

  2012年7月,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拉开帷幕。中国的体育健儿又将踏上为国争光的征途。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盛会,中国的体育人在这条路上跋涉了太久太久,付出了太多太多……这其中有台前的星光熠熠,也有幕后的默默耕耘。而正是那些基层体育人的辛勤付出才成就了中国体育在竞技场上的无限辉煌。袁浚,这个不为今人熟知的名字,就是中国现代体育史上一颗闪亮的星。

  用袁浚教授自己的话来说,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中华民族中国体育站起来!” 他是中国第一代体育留学生,怀着振兴中国体育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又带着自己对发展中国游泳运动的美好设想回到祖国。在民国时期,他作为张学良的游泳教练,协助少帅组织了中国第一届横渡长江竞赛;在武汉大学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之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袁浚先后担任华南师院、广州体院体育系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游泳协会委员,广东、湖南省体育分会副主席。1957年随中国青年体育代表团参加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和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洞庭水乡铸就体育梦想

  洞庭啊湖上哟,好风哟光哎。东风哟吹送啊稻花哟香哎。

  千张啊白帆啊,盖湖哟面哎,金丝哟鲤鱼哟装满哟舱哎。

  袁浚生长在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所在的岳阳县,这给了他最好的亲近水的机会,少年时,他每天一大早就跟着父亲去划船。也许是在那时仿佛便已注定了袁浚的一生都要与水连接在一起。尽管上学比其他的孩子晚,但袁浚的天生聪慧和从小在江河湖泊中磨练出来的毅力,使得他的身体里总有一种凡事都不甘人后的冲劲,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身体素质锻炼,样样都不服输。1916年,刚刚考入湖滨中学的他便开始展露其卓越的体育才能。民国10年,袁浚在岳阳县第一届运动会上囊括了4个项目的第一名。次年, 升入大学部就读的他还兼任了学校的体育助教。他是连续7年的湖滨中学(包括中学部和大学部)足球队队长,是该校第一个获得 “湖滨巨人”奖的学生。在1924年,考入东南大学体育系后, 他又顺理成章的成为该校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代表队队员,南京足坛的台柱。作为这一连串傲人记录的创造者的袁浚心中早早下定决心:不光要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还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体育。

  1926年,袁浚在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在毕业后心怀体育梦想的他回到了湖滨大学任教并兼体育主任,这期间,他还先后担任了浙江省立一中、杭州高级中学体育教员、体育主任。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袁浚和所有的平常百姓一样,命运如同狂风中的树叶般飘摇不定。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近有内部的军阀割据,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身为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袁浚深感无助和力不从心,但是他没有逆来顺受,任凭命运的摆布,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不仅是自己的,他还要为中国做些什么。好像所有当过运动员的人,都有一种近乎于偏执的倔强,不认命、不服输。他认识到只有将体育教育军事化,让全民都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才能铸就起一个从身体到内心都强大的民族。

  留学归来献身体育教育

  1930年12月,袁浚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在东南大学的学长程登科要赴德国留学,想邀请学校的这位体育明星一起去。但是从小家境贫寒的袁浚根本连一张船票都买不起。看着多年的梦想近在咫尺却无力触摸,袁浚陷入了无比的惆怅。作为多年的好友,程登科深知袁浚把体育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于是他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等舱船票换成了两张最低等的票,和袁浚一起睡在船仓底,就这样一路忍受着剧烈的颠簸和晕船反应挨到了德国。在柏林,他们一起考入德国国立体育大学学习军事体育, 师从该校副校长、当时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卡尔·迪姆。后来又转入德国国家警察体育学校游泳班专攻游泳。不到一年,袁浚就以优异成绩跻身学校前10名,被吸收为德国游泳教员联合会游泳救生会会员。在即将结束在德国的留学生涯之时,袁浚的德国老师建议他在德国完成游泳课程后去美国学习运动医学,但是学成正果的袁浚可谓归心似箭,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到祖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