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谭延闿日记》考察清末民初长沙春节(2)

辛亥革命网 2018-09-14 09:33 来源:文史拾遗 作者:任理 查看:

清末民初省会长沙的春节会是一个什么场景呢?近读《谭延闿日记》,有一首韵诗言及长沙旧时春节(1908年事),兹录于下:

  发朱笔、墨笔各一支,开用新朱墨。

  正月初二日雨(微雪) 寒暖44度

  交际:【金福兴、李待詔、承之、吕满、张澍森、易六泉】

  通信:〖汪璇父〗【子靖】

  三兄出门拜年于长沙县口,遇龙八,偕至汪九处,坐久之。出至西门一带。还,过唐家。入花厅,则莱之、采臣在,皆便服,问之,乃知怀之妻孔又死,死盖除夕事,圣人元旦即来大闹,声称将拖倒斐泉家屋。圣妻、圣子相率大至,开轿钱至百余千,勒索厚殮,开衣物,值数千金,至今犹未入殮也。莱之邀三兄入见怀之,则残镜破几零落满地,皆孔氏所毁。怀之坐牀上,泣不能兴。旁坐一横眼人,盖孔四也。三兄略坐,出见对门尸陈于地,圣妻喧闹声盈耳。采臣问计,谢以不能劝,以认晦气。圣妻之来挟,有拚命之鸦片,唐之影堂移设花厅。遂归,丞之来。午饭。易六泉衣冠来,为老人立方,其子已释。吕满来,同午饭。三兄午后又出,上灯归。晚,有麫,吕、张同享。丞之留宿,吕满九时去。

  “子初,衣冠。偕大、三、四兄、二姪、寿曾兄弟出天行于塘前。”这里有“出天行”一词,在湖南新编的民俗书里,谓初一开门后,到本地寺庙祭拜、祈福,称之“出天行”,实则有误。从日记多处记载来看,“出天行”的意思是,凌晨(子时),人们换上了新衣裳,打开大门,向神位祭拜以后,再放一挂长鞭表示“开门进财、新年迈进门”。此时屋外似亮非亮,家人们在鞭炮声中走到户外,观天看星,称其为“出天星”或为“出天行”。然后再回到屋里晚辈向长辈拜年。

  至于初一出门去寺庙祭拜,则是风俗。王湘绮日记中,祭拜多在除夕日白天进行。

  谭延闿日记中的“赶翁”指卖杂玩的流动商贩。

  说到长沙新年礼俗,当是王觉源先生记载最详。

  长沙习俗,腊中(农历十二月中旬)即开始准备过年,家家大扫除,购买年货。小年刚过则贴春联,普通人家多为“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红联,丧家则书“吾门尚素”、“天下皆春”蓝或褚色联。住宅前门分贴“文丞”“武尉”,或“神茶”“郁垒”。阶前为“天官赐福”,偏厦为“左右逢源”,甚至灶前、鸡窝上都贴红笺。市中售联小摊林立,潦倒文人多趁此机会收取笔润。

  二十四日,是灶君升天述职之日,家有谢灶之祭。因灶君茹素,祭品仅供清茶干果,不陈牲醴,另贡蜜制米饼。此段时间理发、沐浴、穿新装,家中开始张灯结彩,家具披红挂绿,陈古董、展字画……。

  除夕,迎灶神还座,行辞年礼,吃团圆饭。美酒盛馔供神毕,家人团叙畅饮。唯鱼不能举箸,意取“有余”。元宵节后,乃不为禁。因此,有的人家特制木鱼代之,并非家穷。

  团年饭后,不分男女老少,手提灯笼,配合锣鼓声,巡游闹市,深夜始返。妇孺常在此夕占卜休咎,多凭童稚无意之闲言,参详其意。

  除夕夜守岁,惯例通宵达旦,实则随意,家长此夜分压岁钱,当然也有提前或延迟几天派发,王湘绮日记中,还记载予压岁钱接角女(继室),守岁时,全家多玩骨牌、掷骰子作“状元筹”、“升官图“

  子时,依新历书所示时刻,拜神燃炮,曰“出天行“,更有以燃炮斗富、斗势者,达旦不休。

  元旦(初一),家人拜年,出门遇同辈一揖即可,遇长辈则需跪拜。新年忌讳较多,不祥之语、损坏器具皆严忌。

  家人贺年后,吃红枣桂圆煮鸡蛋,寓招财进宝之意,出“茶盒”,内盛糖果,客来拜年,必掷“包封”于盒中以赏仆婢。

  元旦出行,多按新历方位定行踪,拜佛求神。此谓“出行”,非“出天行”。

  年初二商店多有开年之宴,用祭余食物招待店员,同时以此决店员去留,如店主亲敬店员一方鸡肉,俗称“无情鸡”,以示不再雇佣。

  儿童嬉戏多为戴加官(面具)、舞刀剑、抽地螺、燃炮竹(时有电光炮、花筒火箭等),而妇孺则参神拜佛,娼寮则打扮的花枝招展,顶礼城隍。

  舞狮、玩龙是新年特有之娱乐,其花样、技术虽不及广东,但杂配极繁,彩制牲畜、罗汉、舟车、花灯、彩排故事戏剧,动辄百人,洋洋大观。“地花姑”(戏种,即“地花鼓”)类似北方的棚棚戏,随地流动表演,内容惟近淫亵,后被政府所禁。

  舞狮龙有专门的“龙会”,多为乡镇地方或家族宗族所组,所得“包封”除开支外,一律充公,余下以备来年再战。有家族以此发财,广置田产。

  元宵节为年节之终,看花灯,吃元宵。百匠就业,商铺开市,一个热闹的新年节日画上句号。

谭延闿《乙卯元日感旧怀人成徘体七十韵》影印件

  此文得到北京戴建华先生指正,特表谢意。(作者单位:湖南省电信公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