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晋中民众的休闲生活

辛亥革命网 2017-11-16 10:13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殷俊玲 查看:

休闲是人们生存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清末民初的晋省中部,商业发达,富贾云集,民众休闲生活也随之活跃,表现出任情恣性的一面。

  休闲是人们生存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不同地域空间和不同氛围中的各异表现,都与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清末民初的晋省中部,商业发达,富贾云集,民众休闲生活也随之活跃,表现出任情恣性的一面。

  郊游

  仲春二月献城隍,黍稷非馨用猪羊。男女烧香人扰扰,素斋吃罢串城墙。

  三月开门五月关,游人络绎上绵山;揭来参佛饶余兴,绕道深山看牡丹。

  春风拂面中,放眼望去,一派尽情畅欢的春游场面:千骑万众,轻车飞盖,男男女女,络绎不绝。人流如潮,流向庙宇佛前,流向牡丹花丛……

  商人家族尤其是富商巨贾,有充分的闲暇和金钱进行社会交往,他们邀朋结伴,观名胜,赏风景,在大自然中享受着人生的乐趣:水则昌源山麓台,填城溢郭市廛开。马衔金勒车华毂,年少则东赶会东。

  即使是居家妇女,也会借寺庙上香完成出游的心愿。因为妇女的闲暇时间往往是十分枯燥单调的,长期处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之下,同时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外出娱乐的渴望。而在明清时期,这种欲望宣泄的渠道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以娱神为借口,以娱人为目的。如汾阳城隍庙每年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香会,远近妇女多来还愿,求方问卜。庙里备有斋饭,庙前车水马龙,颇见一时之盛。东关圣母庙在四月初六日为圣母诞辰香会时,妇女多带孩子,神前顶礼戴锁,并送香资。庙里邀请士绅,侍供进馔并观剧,游人辐辏,可称盛况。一首汾俗竹枝词就状描了借佛游春的热闹景象:绿阴深处听秧歌,金井银妆此地多。秋菜未挑春菜老,儿童都到米家河。八角牌楼制亦奇,金闺约伴乞婴儿。风光四月初旬好,个个焚香圣母祠。

  三月三日的太原,游人如织。传说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诞辰日,人们看罢戏来登鼓楼,在观赏市景中完成春游的心愿:三月三日好春游,踏春曾是古风留;女郎步辍人争看,前后纷纷上鼓楼。

  更有无数庙会成了乡民们娱乐的大舞台,男女老少都在这纷繁而热闹的庙会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五月中旬忆故乡,慈山此日赛龙王。忽闻锣鼓儿童喜,乍听车声妇女忙。家家挑来新菜果,人人换去旧衣裳。青山四面人如市,白水三沟客满堂。铁炮连轰雷霆远,旌旗翻动日增光。乱敲金鼓腰俱软,浓抹丹青面改装。大会虎劳攻吕布,小班白水拒刘唐。肥背竹马克宁武,大足蛮婆唱凤阳。绰约凌空抬阁女,轻盈摇步踩钗娘。狰狞鬼判饶双妖,潇洒神仙伞八张。旋卖凉粉总少醋,调成冰水叫加糖。料烧簪环欺少妇,木削刀枪哄幼郎。聒耳声喧鸦竟噪,摩肩人杂蚁无形。宝官高坐呼穿拐,醉汉扬声骂短长。顶驾挑灯归日暮,妇女散去趁风凉。回家妻子闲谈论,今日谁家好会场。

  清代盂县人田兴梅的这首《龙王会》情景交融,当时迎神赛会的生动热闹场面沛然充盈其间,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儿童喜,妇女忙,吃新果,穿新衣,多么喜气!人如市,客满堂,铁炮连轰,旌旗翻动,沸腾至极!抬阁女、大足婆、儿童、少妇、高官、醉汉……种种角色全都登场,都呼吸在这密集的街头上,在如潮而涌的热流中扭动着、嬉笑着、翘望着……

  这样的热闹景象在商贾如云的晋中频繁地上演着……

  养鸟弄虫

  游乐之外,养鸟弄虫也成为许多人的消遣。晋中秧歌《数村村》唱道:“过开栅到武陵村,不打垫席就斗鹌鹑。”民初士人刘文炳记述道:“道咸以上富人精力朴韧,善走马、斗鹑、蓄鹰、养鸽、饲鸟之事,常驰骋田野”。如太谷北洸曹家、榆次聂店王家就养着很多哈巴狗,主人抽大烟时,哈巴狗在一旁吐舌摆尾。他们还养鹰,常常带上训练有素的鹰到野外抓野兔,以为消遣。太谷富商曹润堂有诗曰:绿树阴浓枣叶齐,窗前时有鹧鹕啼。空斋尽日消闲甚,时与邻翁看斗鸡。

  为了满足人们的此类嗜好,许多人畜养鹌鹑、鸽子、哈巴狗、蟋蟀、蝈蝈,还有人从外地购进画眉、蜡嘴、黄鸟、百灵、细钿等,售于富家。如平遥商人刘奉先,先后在协成庆、百川通票号任职,酷嗜犬与猫,尤所爱者蟋蟀。他每年都要投入巨资购买蟋蟀,人称“蟋蟀师”。其“室内室外,炕上墙下阶阴,同为蟋蟀环居”,“入耳唧唧啾啾,如怨如愁”。这样的景观简直难以想象。

  为适应这种娱乐生活,当地出现了饲养鸟虫的专门书籍。史若民先生在晋中民间搜集到一本道光15年的手抄本《鹌鹑论》,书中论述如何饲养鹌鹑,才能使其强壮有力,在格斗中取胜,只是此本残缺不全。十分巧合的是,笔者在晋中民间也见到了饲养鹌鹑的专书《鹌鹑论》,是康熙年间抄本,从书中内容来看,此本应是史若民先生所搜集《鹌鹑论》的底本,因为两书内容几乎相同,只是个别字句略有增减而已。其序言中论及当时人之休闲:“高人逸士有时煮茗焚香,弹棋酌酒,风花雪月之趣,鼓动生机,自资豪兴有托。”这里谈到人们“煮茗焚香,弹棋酌酒”时,借鸟虫等活物“鼓动生机”,使“豪兴有托”。于是,“尤喜鹌鹑”的作者“广集旧闻,参以时论,汇成一编,以俟博物君子,供闲暇之清鉴,助寂寞之笑谈”。书中有鹌鹑蓄驭法20条、笼养法8条、出笼调训法5条,详细论及鹌鹑的色、声、头、脸、眉、冠、鼻、嘴、眼、须、颈、翅、背、胸膛、腹、尾、毛、骨、腿脚等不同特点及其品性,对鹌鹑如何喂养、如何调教、如何斗胜等事项都有具体的方法说明,可谓是鹌鹑调教的大全指南。

  这种抄本专书在当地的出现和流传,本身足以说明当地饲养宠物已然十分普遍。

  正是由于调教鸟虫已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官府也顺应民意,组织此类表演竞赛,以活跃市民生活,共享娱乐。如民国时期,太谷知事安恭己在太谷西园举办过赛禽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养禽取乐非常普遍。

  男人养鸟弄虫,女人则迷恋纸牌,一首诗中描述了富家小姐太太们的闲适:白屋朱门处处皆,玉簪金镯翠云钗;深闺尽日休蚕织,喝雉呼卢斗纸牌。

  可见,诗中的热闹场面已是平常之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