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第二年 沈阳发生几桩事(2)

辛亥革命网 2015-01-06 09:07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沈阳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之后的1913年,大清王朝刚刚寿终正寝,沈阳各界革新思变,那叫一个热闹。且看那年头儿沈阳发生的几桩事儿——

  然而,当年3月26日,原奉天县议事会提出意见,认为清代盛京古城曾有“乐郊县”,不如将“奉天县”改为“乐郊县”。3天后,原奉天县参事会也提出高见,认为“自古通都大邑,有名以地传者,有名以人传者,有名以事传者,务期名实相符,方为允当。”就是说,原奉天县参事会既不同意省、县同名,又反对将“奉天县”改为“承德县”或“乐郊县”,而主张“名以地传”,应恢复“沈阳县”为妥。由此,原奉天县议事会、参事会意见不一,双方人士议论纷纷、争持不休。面对双方如何更改奉天县地名的口水大战,原奉天县知事赵恭寅也委决不下,他索性将两种意见统统上报奉天省行政公署,请上级定夺。矛盾上交,一时间难坏了奉天督军兼民政长张锡銮。因为,他已将“奉天县”改为“承德县”的申请,上报给了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要想撤回原件非同小可。张锡銮思忖再三,决定推给奉天省议会处理。

  1913年5月3日,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奉天省议会出台三点决定:一、改名“承德县”不妥,与热河之承德重复;二、改名“乐郊县”亦欠当,因年湮代远,百姓多不知其然,难以接受;三、改名“沈阳县”为宜,既在沈水之阳,名实相符,又因袭古称,百姓容易接受。于是,奉天省行政公署决定:将“承德县”改为“沈阳县”,并于5月16日向全省发出通告,还在《奉天公报》上刊载,呈请北洋军阀政府内政部查照。5月29日,奉天省行政公署颁发了县印,上镌“奉天省沈阳县之印”八个字,于当年6月1日正式启用。至此,原奉天县更名之争尘埃落定。

  确立“沈阳县”名称之后,原来奉天府的行政级别大打折扣。当年,奉天省下设3个“道”,统辖全省57个县。“沈阳县”与新民、辽中平级,划归“辽沈道”管辖。原来奉天府的最高长官府尹,为“二品”官衔,与各省最高长官平级。而“沈阳县”的最高长官,原来“奉天府”的省级级别荡然无存,只能管辖奉天省城(沈阳)以外四郊的事务,而无权过问城内的各项行政事务。

  1913年10月 开发水田“引浑入蒲”水利工程开工

  史载,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浑河沿岸居住。利用浑河水源灌溉农田,源于1913年。

  沈阳地区种植水稻,始于清代末年。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日本义生公司在新民购置了1930亩土地、劝业公司在于洪区购置了5730亩土地,分别开办农场,种植水稻。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奉天(沈阳)人王长兴,聘请金时顺等3户朝鲜族农民,在郊区桥头区东北蒲河转弯处修坝拦河,种植约100亩水稻。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新民西公太堡等地种植水稻成功。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为推广种植水稻,新民政府在新民大民屯设立了蒲河水利局,由苏咸亨担任委员,专门负责蒲河一带水田事宜。当年,蒲河一带已有水田2000余亩。

  当年,新民水稻种植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1912年,学习农业的毕业生赵长大,提出种植水稻改良农业的建议。奉天省当局接纳了赵长大的建议,决定向全省推广种植水稻。1912年2月27日,奉天都督兼民政长张锡銮发布通告:“查上年五月间经实业司鉴请,拟在省城(沈阳)西北玉泉河附近设立专局倡办水利,业经本民政长批准,并委前办新民蒲河水利事宜苏咸亨预为筹办在案。现在该局布置完备,已于本年一月成立,定名为奉天水利局。”

  1913年5月,苏咸亨开始筹建奉天水利局,负责管理全省水田,修治与水源相关的河流。他首先筹集了7000元大洋,购置奉天(沈阳)西北塔湾400亩荒地,创办“电机水田试验场”,并兼任名誉场长,开始试种水稻。与此同时,苏咸亨还拟订了引浑河水进入蒲河的灌溉工程计划。他与张绍先、王家兰一道,到玉泉河、塔湾等地勘察地亩,测绘引水路线,规划引水工程,并组织农民购买荒地开发水田。1913年10月,东起浑河北岸上木厂,经八里堡、石桥子、八家子、大北边门、小北边门、直到北陵,总长25里的“引浑入蒲”水利工程正式开工。

  1914年1月,奉天省水利局成立,苏咸亨担任局长,将新民蒲河水利局改为“新民第一水利分局”。5月21日,“引浑入蒲”水利工程上段5040丈水渠竣工;1916年春,其下段5400丈水渠竣工;同年9月,疏浚修葺蒲河250里。

  随着“引浑入蒲”水渠竣工,以及其他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奉天(沈阳)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得以迅速发展。相关史料记载,及至1918年,奉天省水利局、新民第一水利分局种植水稻共计27945.2亩。1919年,水田已经遍及奉天省22个县。1929年,沈阳、新民、辽中的水田,业已达到49558亩。

  “引浑入蒲”水利工程,为沈阳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奠定了基础。这条“引浑入蒲”水渠,便是人们熟知的“新开河”,亦称之为“北运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