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情结折射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巨大变迁(3)
辛亥革命网 2008-11-17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俊才 查看:
时代造就“票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票证可能是维护当时经济体制运行的最好方法,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在当时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分配方式。”上海社科院刘社建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说,“当然,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事实上,票证的发行,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人们出生、生活的所在地,尤其是农村。由于“非城镇户口”的人们不享受绝大多数票证的“优待”,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不可能。
而且,票证发行后,社会上立即出现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并有了严格的“世袭制度”。吃“农业粮”的想要嫁(娶)“商品粮”的,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也有相关专家持相反意见:“票证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判断。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利大于弊,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才能通过‘剪刀差’来完成工业所需要的积累,这对发展工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体制中官员们带有想象成分的‘社会需要’。”这位专家分析认为,“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但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却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不靠票证才能买到。”
他指出,“不宜过分强调票证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票证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计划经济体制。不过,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看,通过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提供给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发展以及积累,其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
“新票证”的出现
过去的老票证虽然无用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票证”。这个有着更广义内涵的新票证时代包括了千姿百态的新鲜事物:信用卡、飞机票、TOFEL证书、身份证、交通卡等。
“狭义的票证一般指政府主管机关发给指定受众群体,用以获取限量物品的有价或无价票券凭证。它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的配给制的烙印,是计划经济所特有的。”刘社建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所有制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但较难找出一个与老票证地位等同、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事物。”
“中国过去与现在的经济形态根本不同点就在于经济体制的差异,即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票证是计划经济下不可或缺的,银行卡等更广义概念上的‘新票证’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与‘老票证’等同。”刘社建说。
票证的“历史代沟”
“一张照片,两张银行卡,纸币几张,还有饭卡、美容卡、身份证、交通卡等。”小户通过MSN对记者这样描述自己钱包里的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卡,准备拿了这个月的工资再去办张健身卡。”随即,打了个大大的“鬼脸”过来。
这个网名取作“小户”的“80后”,不知票证为何物。
而“2分钱上次公园,5分钱看场电影,四两粮票两毛钱吃顿饭,上大学靠推荐,住房不用买,生大病了去单位要个记帐单交给医院”的生活经历,却贯穿了他们父辈过去的日子。
“1993年才取消粮票的使用吗?”1983年出身,现在北京做网络编辑的户小姐很疑惑,“我对票证没有印象,可能我生活的年代已经不用票来买东西了吧。”
“没用过粮票。不过爷爷给我讲过他的艰苦岁月。”在杭州从事房地产策划、26岁的董先生这样跟记者解释,“三年困难时期爷爷步行100公里去‘山里’换粮食,拿出去的是金银首饰,换回来的往往是土豆、红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只要年龄跨入“80后”阶段,很少有人对票证有清晰的记忆。而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人,或许能说出一、二点关于票证的记忆,而中老年人对那段生活依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