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农民生活大变样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走进今天的镇江农村,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条条水泥路整洁光亮,新墙碧瓦的住房掩映在青山绿田间,一幅幅农民生活殷实、安居乐业的繁
走进今天的镇江农村,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条条水泥路整洁光亮,新墙碧瓦的住房掩映在青山绿田间,一幅幅农民生活殷实、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映入眼帘,山变秀了,路变宽了,夜变亮了,房子变高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些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提高。从无地可种到有地不种,农民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进城务工两大历史潮流。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60年,农民腰包 “鼓”229倍
60年来,镇江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49年的37.8元增加到1978年的145元以及2008年的8703元,增长速度是惊人的。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49年增长了2.8倍,平均每年增加3.8元,年平均增长3.7%。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49年增长了229倍,平均每年增加146.9元,年平均增长9.6%。农民逐步摆脱贫困,走进温饱,再进入小康,实现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从1984年的28∶68.2∶ 2.8∶1优化为2008年的59.5∶32.8∶1.9∶5.8,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一)经济改革与发展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工资性收入显著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增长点。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从事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180元,比1984年增长37.8倍,年均增长16.3%;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扩大1倍多,由1984年的28%上升至2008年的59.5%。
(二)农民家庭经营日趋多样化,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加。改革开放后,农村调整了长期以来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破以往的集体统一核算、高度平均的“大锅饭”分配制度,重建农户经济,农户成为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由过去的集体经济分配转变为家庭经营收入,第一产业以粮食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2851元,比1984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8.9%。农民家庭经营呈多元化趋势。首先是农业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央到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民技术员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同时,减免了农业税,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这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减少了农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家庭经营一产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97元,比1984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5.2%。其次是二、三产业经营进一步壮大。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营路子更宽,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中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为616元,比1984年增长32.9倍,占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1.6%,比1984年的5.6%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为839元,比1984年增长87倍,占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的比为29.4%,比1984年的2.9%提高26.5个百分点。
(三)政策性惠农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长。随着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力度加大,农民在粮食综合直补和农村养老保险、退耕还林补贴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我市农民转移性纯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镇江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511元,比1984年的17.7元增加493.3元,增长27.9倍,年均增长14.9%。
(四)农民理财观念增强,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农户理财观念树立和存量资产增多,资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由资本带来的利息、股息收入与房屋带来的租金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镇江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61元,比1984年的4.3元增加156.7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16.2%。
(五)农民现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中现金支出比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领域不断扩大,农村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拓展和提高,农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日益增加,收入和生活支出形态逐渐货币化。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161元,比1984年增长19倍,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84年的80%提高到2008年的9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达到5862元,比1984年增长21倍,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65%提高到2008年的89%。
二、60年,农民衣食住行大变样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60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和提高。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80元,是1984年的16.1倍。八大类消费支出对比情况如下:食品支出人均2585元,是1984年的11.6倍;衣着支出430元,是1984年的10.8倍;居住支出774元,是1984年的12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94元,是1984年的10.1倍;医疗保健支出407元,是1984年的49.9倍;交通通讯支出763.5元,是1984年的339倍;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支出1106元,是1984年的134倍;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20元,是1984年的100倍。
再看恩格尔系数变化,恩格尔系数已经由1984年的54.5%降至2008年的39.3%。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大, 表明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越贫困; 反之, 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一)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营养水平普遍提高。农民吃有四大变化:讲究吃好,档次提高,营养丰富,品种繁多。一是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高达41.6% 下降到2008年的14.9%,下降了26.7个百分点,同期,人均副食及其它食品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55.5%上升到85.1%,上升29.6个百分点;二是在外餐饮支出成倍增加,2008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242.5元,是1984年的37.7倍。三是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84年相比,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及制品和鱼虾消费量,则分别增长了2.5倍、2.3倍和4.9倍。四是各种蔬菜、水果品种丰富,消费量增加。1984年人均蔬菜消费量为123公斤,2008年为192.51公斤,增长56.5%,2008年人均消费水果8.7公斤,比1984年增长93.5%。
(二)穿着从粗布衣向艳丽、时尚服装转变,并趋向城市化。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衣着消费观念逐步更新,昔日不能讲究穿戴的普通农民,如今也注重衣着打扮,穿着整齐。过去一套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年轻人,乐意穿一些样式亮丽时尚的休闲服。在家时,很多人也讲究地穿上了睡衣、睡袍……谈起农村人的穿着变化,统计数字是最好的见证。2008农民人均购买成衣服装和鞋的支出为401元,是1984的26.9倍,且农村居民直接购买成衣服装和鞋的支出,占农村居民整个衣着消费支出比已经达到了93.4%,比1984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三)居住更加宽敞明亮。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房质量明显提高。这是农村居民居住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84年的18.9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47.9平方米,翻了1.5倍多。在住房宽敞的基础上,住房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中,楼房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79.7%。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增加、住房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居住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2008年76.8%的农村家庭使用水冲式厕所,92%用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的改善还表现在居民对住房装潢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中,装潢所用材料档次不断提高,部份富裕农村居民家庭装修不亚于城市居民。农民居住状况的巨大变化是院门高大宽敞,房屋及院门的变化成为60年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
(四)交通通讯更加快捷。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道路建设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在交通工具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80年代出行以自行车为主,1984年农村百户家庭自行车拥有量80辆,到1994年达到最高218辆,然后到2008年百户自行车拥有量为111辆,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进入了农家,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户拥有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数量在逐年增加,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动自行车61辆、摩托车达到65辆、生活用小汽车4辆。80年代固定电话进入农民家庭是罕见,手机还是奢侈品,而到2008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00部,拥有移动电话165部。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费用支出763.5元,是1984年的339倍。
(五)日用品从寥寥无几到样样俱全。现代化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农家,家庭耐用品数量成倍增加,现代化电器从无到有,是这些年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1984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80辆,收音机75台,钟表(手表)205只,缝纫机35架,电视机15台,难见农民家庭有洗衣机和电冰箱。2008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64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53台,其中接入有线电视网的131台,洗衣机87台,摩托车66辆,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165部,电冰箱82台,空调90台,电脑29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3台
(六)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伴随农村物质文明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很多农户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2008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105.9元,比1984年增长211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从1984年的1.3%提高到2008年的16.8%。基层文化站建设、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上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让农民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健身,农民就业创业还能免费参加培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变化万千。建国60年来,我市农村居民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坚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农村新五项实事的全面落实,我市农民生活将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