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餐桌上的变迁:从吃不饱到挑着吃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扬子晚报 查看:
【见证】60年餐桌上的变迁
【人物】新城花园一对老夫妻:郭家祥,72岁,孟桂英,68岁。他们家的餐桌,经历过50年代的匮乏,80年代的丰盛,一直到现在的营养。60年餐桌:从一到百的变化
在郭家祥孟桂英夫妇的印象中,餐桌上60年的变化,是一个从一到百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吃不饱到挑着吃的精细化过程。现在的他们,每日的三餐更多地考虑营养搭配。而对上世纪50年代餐桌的追忆,印象只有一个:实在没啥菜!
上世纪50年代——一年到头只见一种菜
1958年,17岁的孟桂英初中毕业后,就响应号召参加了工作。下班回家她常做的事,就是去自家的菜田中摘点青菜,把外面的黄叶剥下后,却舍不得丢,积攒起来喂猪;里面的部分就烹炒着吃。青菜,几乎是家中一年到头唯一的菜料。烹着吃、腌着吃、炒着吃……唯一有变化的,就是怎么个吃法。
孟桂英回忆,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的孩子吃不饱,餐桌上常摆着酱菜的,就是很不错的家庭了。“那时的我们,就盼着过年,过年时或许能吃上几顿肉。”孟桂英苦笑着说,那时的她,每顿饭有样菜就成。对一般工薪家庭来说,鸡蛋都属奢侈品,吃肉更是难上加难。
上世纪80年代——三个菜中常有一个荤
上世纪80年代,孟桂英和丈夫郭家祥的工资总和,从20年前的60多元增长到1000多元。但工资的增长,在她的印象中并不是最深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天下班丈夫做好一桌的菜,她陪着三个孩子吃饭的场景。她说:“每天基本上没有少过三种菜,荤菜是经常有的。”
韭菜炒肉丝吃厌了,那就换土豆炒肉丝,那时的郭家祥,常常思索着每过几日就变换种花样。“上世纪90年代后,一年长吃的菜达十几种之多。”郭家祥说,那个年代,他做菜时多追求丰盛,牛奶、鸡蛋更是孩子的必需品。
三菜一汤,是那个年代餐桌上的经典组合。
现在——百种菜只吃最营养的
昨日下午,正在切着西红柿的郭家祥说:“孙子想吃西红柿,我在考虑和什么搭配更有营养。”孟桂英也称,现在她家的餐桌上,主题成了“围绕下一代,怎么营养怎么来”。这给郭家祥带来了“压力”,由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丰盛,转换成开始研究怎样吃才最有营养了。
“变化太大了,从吃不饱到挑着吃,绝对是从一到百的变化。”孟桂英说,现在一年的餐桌上,吃了多少种蔬菜,还真有些数不过来。随着反季节蔬菜种类的增多,每个季节,哪种蔬菜营养多些就吃啥。不仅是蔬菜,肉也变着花样吃,早中晚三餐也越来越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