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信到网络时代的巨大变迁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长江巴东网 作者:涂启亮 查看:
一封家信报平安,这是三十年前人们联络方式最真实的写照。写信,对于稍微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至今仍能记忆犹新。那一封封仅值几分钱的小小平信,辗转千万邮路,不知寄托着多少人深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人们常说,要记得常写信联系哦,可以说,将那个时代比喻成书信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那时,普通信件虽然实惠,但邮路太慢又怕丢失,容易耽误事儿。而比起挂号信和快件,发份电报自然便捷多了。但一个字通常要好几分钱,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显得有些奢侈,只有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才难得动用,还得事先经过反复斟酌,惜字如金。记得有一年我在外地工作,突然收到就“奶奶病急”四个字的简短电报,当时我急得象热锅里的蚂蚁,不知是家里急需要治病的钱,还是要求我回家一趟。直到一个月后,家里来人告诉我,奶奶是呼喊着我的乳名去世的,让自己悔不当初,至今耿耿于怀。
改革开放后,程控电话开始进入各地城乡,但是设备限制,费用昂贵,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消受得了的。那个年月,每逢休息日,邮电局里排队打或接电话的一拔拔人流构成了城市最具特色的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城市到农村,电话渐渐普及起来,稍微有些积蓄的人家基本上都装上了直拔电话,收发资料还可以通过传真。虽然程控电话让人们的联系变得日益方便,但单一的固定模式仍满足不了大众的生活需求。不久,BP机的出现凭着小巧便捷而风光一时。有事,请CALL我,一下子成为当时最时尚的流行语之一。与此同时,随身携带一部厚实如砖且价格不菲的“大哥大”也成为老板富商的最好象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曾经稀罕的“大哥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款式多样、实惠轻便的数字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从黑白到彩屏,从打电话、发收短信到听音乐看小说、拍照聊天,随着最新3G通信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可以实现即时视频通话,还能随时快速上网冲浪过把瘾。更重要的是,如今电脑作为现代必备工具日渐流行,装上宽带,就可以驰骋在互联网高速公路上,世界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人们“一不小心”便成了无所不谈的网友。之外,视频聊天,查找资料,收发“伊妹儿”,网上购物,开博发贴……可谓随心所欲、无所不能,“QQ聊”、“网上见”成为大家最常见的口头禅之一。总之,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已离不开网络了。
从书信到电报,从固定电话到数字手机,从万里邮路到即时网络,几十年来,我国通讯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所有这些从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了普通老百姓通讯联络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活变迁和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