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变迁折射生活大变样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杭州网 作者:杭州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六十年前,草鞋泥巴路,人们的出行基本靠脚;三十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开始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

六十年前,草鞋泥巴路,人们的出行基本靠脚;三十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开始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如今的交通工具则变得花样繁多,名牌轿车不经意间就从我们身边驶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既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尝到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落后的交通,差点要了她的命

家住大洋镇麻车村的胡大妈永远记得,由于交通十分不便,那年她生大女儿时难产,从麻车赶到梅城医院,她差点死在了路上。

当时,从麻车到梅城有两种途径:一是坐轮船,二是走路。如果是步行的话得走半天,还要过大洋鲁塘和梅城南峰两个轮渡;而坐船要快些,但至少也要三个小时。

为了尽快将产妇送到梅城,一大早,全家人就早早地到了轮船码头。船老大听说情况后,由麻车直航梅城,中途一个客人也没有上,就是这样,依然航行了近两个小时,等胡大妈赶到梅城医院时,医生告诉她,再晚半个小时,母女就都没命了。

大街小巷响起自行车的铃声

今年56岁的老徐,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街小巷的自行车铃声,是当时最具有符号意义的社会特征。

1978年,时年25岁的他有两样最大的追求:手腕上有块表,屁股下有匹“马”———自行车。

据他回忆,当时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为180元左右,而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十几元,要买辆自行车,需要节衣缩食好一阵子。不仅如此,自行车还不是有钱便能买到的,因为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活用品必须凭票购买,而且要以票据上规定的数量、品牌为限。

1978年春天,在杭橡上班的老徐偶然得知新安江五交化商店要向社会公开发放自行车票,兴奋的他和一位工友第二天凌晨3点就从洋溪出发,步行到新安江。从凌晨4点开始排队,到商店打开大门,老徐他们整整等了四个多小时。

票子拿到了,老徐买的是一辆“凤凰18型”自行车,车价是178元,这是他省吃俭用了一年半才积攒下的。在对自行车进行了一番精心装饰后,他和工友高高兴兴地骑着自行车上班去了。

“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当时在厂里是很有面子的,那种自豪感不亚于现在开宝马。”时隔三十年,老徐回忆起来仍一脸兴奋。

小轿车驶入寻常百姓家

从事个体经营的小唐,去年年底家里新添了一名“成员”———一辆崭新的“天籁”牌轿车。有了这辆轿车,小唐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去杭州进货都是乘坐大巴,现在基本是开着自己心爱的座驾;原来夫妻俩整天忙于生意,现在一有空,他们就计划着外出旅游。

前几天刚和朋友自驾游回来的小唐告诉记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他真正过上了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据市交警大队车管所粗略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的私家车数量为6500余辆,并以每年17%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还可以发现,行驶于建德大街小巷的车辆,其车牌由原先简单的5个阿拉伯数字的排列组合,发展到了字母与数字相结合排列;原先旧式建筑中的柴间,在新建筑中已经变成了车库;嘈杂的街道,很少听到“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而是各式各样的车辆发出的马达声。

六十年,建德人的交通工具在变,六十年,建德人的生活质量也在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