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三件到新三件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查看:
70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每年的“双月双日”、“节假日”、“情人节”等等,都是结婚登记处繁忙的时候,一对又一对的新人“注册”了一桩桩新的婚姻,也给爱情打上一个更为持久的印记。在饭店宴客、草坪婚礼、阳光大厅,香槟、玫瑰、白色婚纱、精致的旗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大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所不同。
如今,每一个准新娘都梦想有一个浪漫的、甚至奢华的婚礼,梦想有一个能够给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的新郎。70年代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已经变成了格局合理、光线充足、环境适宜的大房子、外观好看、有档次的私家轿车和富足的银行存款等。如今,结婚的花费已经从百元时代经历了千元时代,万元时代,局部已进入了万元时代。但是,“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父母、老人们的记忆里,还在光影中追溯。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7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要结婚就要购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车子被擦得锃亮,快快地骑过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
八十年代,随着港台电视剧的大量进入内地,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雨的内地民众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他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设上,开始向电气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
后来才有不多的家庭开始用上了彩电,这“三大件”的尺寸都不大。即便冰箱只是单门的,洗衣机是双缸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红遍大江南北,夜晚来临时,城乡间便多了积极寻找地方看电视的人,有电视机的好客人家便敞开了门让人来看,满屋满院子的人,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场,结束时还要喊上一句“明晚还来看”。农村孩子为了能找个看电视的去处,一口气撑船走上几里水路一点也不觉得累,不知他们的热情跟鲁迅当年小的时候赶着去看社戏的热情哪个更高。